你看,勒是霧都
初時知曉重慶這座城市,第一印象是兩個詞“霧都”與“山城”。
第二個印象是一句話:重慶,“重”是“重逢”的“重”,“慶”是“慶幸”的“慶”。
什么樣的城市能夠將這兩個詞組放在一起形容,又是怎樣的心境讓人幸而向往,在這座山城之中,所期待的不是與你相遇,而是一次又一次的重逢。
山城,在魁星樓彼此遙望,你在上面俯瞰的頂樓實則是在一樓,我抬頭遙望的地方是一樓也是頂樓、、、、、、這是一座沒有平行線的城市,卻能讓我們在這錯網密布的樓林與山河中相遇又分離,直到再次重逢。嘉陵江的風裹挾著濕潤的涼意,躲入人群中,半山腰里,給暴走山城的你偶爾送一縷清涼,摸不透方向卻也時刻圍繞。
霧都,洪崖洞總是在晚上醒來,再將自己白天的美夢帶給千廝門橋下的人來人往,霓虹交相輝映。
熱情的重慶生怕人們見不著山城的全部模樣,于是輕軌翻山穿樓,從城市高樓之中再到彼岸山麓,立體的畫面展現著這座城滿眼的熱愛,你看,勒是霧都!
港渝廣場忙碌的擔擔工,推著或拖行著與自己身形不相符的貨物,抬眼不遠處的來福士大廈,富麗堂皇的高聳著,與眼前稍顯雜亂的貨物市場完全不相稱,忽又覺得這里的一切都在彼此交融,安靜的糅雜著。
半城煙火半城山,城市半空迷霧朦朧,沉靜在這下面的是這座城市的厚重,這種厚重轉換成了佬火鍋的熱辣、青石板路上的青苔、高聳大廈下的幽深巷道以及重慶人的熱愛與熱情里。
這張照片更加形象了,拍攝地點位于鵝嶺公園的瞰勝樓上,近處的嘉陵江,遠處是逐漸在霧中朦朧的城市森林,我想,這就是霧都這個詞最直接形象的詮釋了吧,剛好,微風不燥,我亦扶欄望遠,你看,勒是霧都!
東水門大橋上拍攝的機位,今天跨橋過江的我暴走了三萬多步,當有暴走山城的決心之后,你的雙腿就已經不在屬于你自己(最后晚上十二點找了個足浴店才找回自己的雙腿和腳),而是屬于重慶的小巷、街道以及那來來回回、彎彎繞繞的拐角,每至一處地方,所有的歡喜都會不期而遇。
洪崖洞,昏黃的燈光,洪崖洞在山城華燈初上之時醒來,仿佛是在樹叢之上的天上街市,天上街市再往上便是暮靄中的煙火人間。
港渝廣場的拍照機位,正是拍攝重慶城市森林的經典機位,周邊的居民樓,中間是高聳的來福士,抬眼望有一種非常震撼的感覺,港渝廣場是朝天門批發市場,所以這里也會聚集非常多的重慶擔擔,都是進行人力或者簡單工具搬運貨物的一群人,高樓拔地起,生活也不過是一口飯。
重慶之眼
這個上面有一個360度無死角高空觀景平臺,不過前來打卡的人也多,左下角的這里背景便是整個重慶的城市景色,平臺上面拍照大約為兩分鐘,站在上面頗有一種山城之巔的感覺,由于恐高比較嚴重,我只適合站在平臺上進行360度的觀景操作。
住宿也可選在這棟大廈里,酒店可供選擇的很多,距離解放碑商圈幾百米距離,是一個很方便的位置。
重慶之眼上的城市夜景,像是山城手捧星河,然后將嘉陵江的晚風一同揉碎在你眼前,67層高的觀景平臺,夜晚無風,靜謐而溫柔。
港渝廣場來福士
重慶森林來福士典型機位就是在港渝廣場這里
白象居
白象居,重慶早起江景樓,24層高樓沒有電梯,依地勢而建。
由于年代久遠,大樓的樓梯、外墻已經很有滄桑感,和網劇《隱秘的角落》里面的場景有幾分相似之處,只不過白象居的窗戶、樓梯拐角、連廊等處都是理想的觀景點,可以欣賞旁邊的長江江景、長江索道、來福士、南岸路風光、湖廣會館建筑群和周邊的老式建筑群。
一路游覽,視線中經過改造的朝天門景觀群和長江索道與略顯老舊的白象居相映成趣。
從白象居望嘉陵江,索道上的纜車就這么在江上來回穿梭,晃眼而過都不給你多拍幾張照片的機會。
乘坐過江索道的時候,纜車上是很安靜的,不知道是因為恐高的原因,還是抓緊時間在欣賞風景。站在纜車的窗戶邊緣,恐高的我都覺得緊張甚至的刺激,近處的東水門大橋就這么靜靜的凝望著我們這些過客。
山城一步一景,每一個能夠遠望的地方,景色都是不同的,近處的白象居,再遠出就是湖廣會館,更遠的地方是來福士大廈,就這么一張照片,像是山城一角的縮影,這個縮影糅雜了重慶典型的建筑風格,這里有著半城煙火。
幽深的巷道,影影綽綽、互相交錯著承接著熱烈的陽光。
湖廣會館
重慶湖廣會館占地面積1.84萬平方米,系禹王宮、齊安公所、廣東公所等清代古建筑群及仿古建筑的統稱,坐落在高差近40米的坡地上,建筑布局因地制宜,分層筑臺、層層跌落,與自然地形充分結合,具有濃厚的山地特色。會館建筑大多沿襲明清時期四合院布局,采用不同的屋頂結構,如懸山、卷棚、歇山等形式,既承襲廣東、廣西、湖南、湖北以及江南一帶的典型建筑風格,又融匯重慶傳統建筑特色,因時間不同,三大會館建筑風格又各有差異,具有重要的建筑藝術價值。會館建筑浮雕、鏤雕其題材主要為西游記、西廂記、封神榜和二十四孝等人物故事的圖案,還有龍鳳等各種動物圖案及各種奇花異草等植物圖案。
山城上面錯錯落落,來福士一定就是這片風景的主角了,走到哪里,他就這么高高的佇立,總是在你不經意在出現在你的鏡頭里面,像一個總愛出境的人,你看,我又來了,但我不搶鏡,我就是這么傲嬌。
纜車在江的兩岸穿針引線,也順便將景色串聯,樓群之間,順帶著湖廣會館的暖黃色,那一片鋼筋棍凝土的建筑也溫暖了起來。
龍門浩老街
坐在龍門浩老街的餐廳遮陽露臺上面,吃個午餐,嘉陵江的風便撲面而來,看輕軌跨東水門大橋穿江而過,對岸是重慶的半城山,過江纜車在嘉陵江上扯出長長線,就在這坐那么一下午,甚是愜意。
重慶的橋不同于其他城市,你可以在輕軌上看橋,也可以在半山腰上面看橋,所以大橋可以近在你的眼前,這里的半山腰,是霧都的半城山。
山城步道
重慶,自古走出了多條盤山的‘步道’。如今的步道,維護和保持了,老山城的行走爬山的本色,增加了現代元素,將歷史文化與現代景觀,健身,觀光串聯在一起,形成重慶的地方特色和旅游觀光品牌。沿著條條‘步道’,拾階而上(下),緩慢而行,飽收上下近遠美景,賞心悅目,心曠神怡。
重慶市區內有很多條步道,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重慶的第三步道。這是一條最長,坡度較高的歷史古道。
山城第三步道,從觀音巖經石板坡到中興路。沿途串起了抗建堂、菩提金剛塔、第一水廠塔、古城墻、仁愛堂、厚廬石庫門、山城巷等獨具老重慶風味的歷史景點。
山城巷,日光傾城,燦爛的陽光也可以將燈籠映的透亮,步道上面偶爾噴撒的水霧,攜帶著陽光傾瀉而下,起霧了,你看遠處陽光明媚。
沿著步道緩步慢行,鏡頭卻在這一刻驀然定格,我一直在想給這張照片取一個名字,“巷外日光傾城,燈下歲月如煙”。山城步道的人挺少的,燈下的奶奶看到我手舉著鏡頭,轉頭看了我一眼便不再理會了,就這么倚靠著,讓我不敢再多打擾這一份靜謐的時光。
教堂門口的狗都是如此安逸,山城步道人比較少,你看它都快睡著了,也不理會身邊來往的游客
步道里面的一家冰淇淋店,其他店子的風格都是帶一些古色的味道,過著保留之前的房屋風格,唯獨這一家裝修風格是炫麗的彩色,明亮的讓人眼前一亮,這是透過一扇玻璃拍下的山城一角。
山城巷的夜晚特別安靜,像是游客的話語都被風吹到了江的另一邊 一樣,整個步道都沉醉在靜謐的暮靄中。
昏黃的燈光撒下,站在這里,像是站在一戶山城中的人家窗戶邊,屋內喃喃低語,透過窗戶,陳設的物件一件件整齊的擺設著,它們像不是在等待游客,而是等待歸人,仿佛就是它們在低語,輕語隨著暮靄陷入沉沉的歲月。
山城巷擁有現在的名字,其實只有50年,在此之前,它的名字叫“天燈巷”。
“天燈”的來由,源于1902年,當時法國傳教士在這里修建了教堂和醫院,為了方便路人們夜間行走,傳教士在巷弄里立起了燈桿,接上了電線,點亮了照明的路燈。
這盞遠遠就可以看見的路燈,被老百姓們稱為“天燈”,也因此,這個巷弄得名“天燈巷”。
鵝嶺公園
瞰勝樓,位于渝中半島最高處,瞰勝樓又名兩江亭更是高聳九重,游客只能前往前七層。
拾級而上,可見一層一重天,是否真切體會到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意境了呢?七樓,極目環視可將方圓數十里的江北區、渝中區、南岸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和奔流不息的長江、嘉陵江盡收眼底;低頭俯瞰,層層疊疊的公路盤旋而上,高低錯落的建筑順地勢而建,觀之如一副3D城市沙盤,心中頓生豪情。入夜,江岸燈光璀璨霓虹閃爍,美不勝收!橫跨兩江的數座大橋,更似巨龍騰躍。一座充滿活力的時尚之城,魅力盡在眼前。
鵝嶺公園地處渝中半島最高處,海拔340-380多米,最高點海拔388米,2008年與原渝中區佛圖關公園合并后總面積達到461畝。鵝嶺公園高居嶺上,俯瞰兩江。
透過瞰勝樓的墻體窗戶看重慶感覺又是另一種感覺,像是透過一張照片再看另一張照片,霧靄蒙蒙,視野卻可以延伸的無窮遠。
拿起鏡頭剛好碰見一對母女,我在鏡頭看她們,她們在看著重慶。
鵝嶺二廠
鵝嶺二廠文創公園坐落在鵝嶺之上,而它的前身卻是中華民國中央銀行的印鈔廠,也算是出身于名門顯貴,但隨著解放戰爭的序幕,而轉型變成了印刷廠,但隨著新中國工業革命步伐的加劇,鵝嶺印刷廠被取代了,而廠區便被擱置在了鵝嶺之上,而這一晃,它便在鵝嶺上見證了整個重慶的發展。
城市的的進步慢慢波及到了鵝嶺之上,在重建與保留的兩難抉擇之下,最終選擇了保留原貌,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改造,而自此有了《從你的全世界路過》里藏在大城市里的老工業廠區取景。
文藝青年必打卡位置
交通茶館
交通茶館位于黃桷坪正街,是重慶唯一保持著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風格的茶館。茶館不大,老式木架結構,房梁參差不齊,灰黑的磚瓦和斑駁的墻體透露出獨特的年代感。這樣有厚重城市氣息的茶館,貫穿著老黃桷坪人的日常生活,早上第一壺茶的水要自己燒,幾十年如一日,好像那些好奇的游客、拍戲的劇組、拍照的攝影師都和他們毫無關系又和諧相處著。
我進去只是匆匆拍了幾張照片就出來了,耳邊傳來的都是嗑瓜子的聲音,講話的聲音異常嘈雜。不過里面的布置確實是保留了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風格。
交通茶館外面便是涂鴉一條街了,頓時覺得整個街道帶有一種特別的活力。
去了交通茶館,想著這么遠便就順帶著去了一趟鐵路四村,從交通茶館到鐵路四村,另外鐵路四村實際也就是一片拆遷區域,當然,純粹的打卡也還是可以的。
五元渡江游輪
渡江游輪有幾種,其中最便宜的就是五元的渡江游輪,稍微打聽了一下,價格不一的游輪就是過江的時間不一樣,五元渡江游輪可以在較短的時間達到彈子石碼頭。
彈子石老街
彈子石老街,兩江交匯的地方,初時吸引我的便是老街房子上面的群鹿雕像了,鹿雕像背后印著山城的樓群,透著一種靈動的感覺,仿佛要在群樓之間跳躍,跨樓越江,山城就是這么具有活力,連雕像也是。
暮色中告別
洪崖洞在沉沉的暮靄中醒來,給游人們帶來白天的夢,和著嘉陵江的晚風,像一首山城唱著的夜曲,沉醉而迷人。
洪崖洞北臨解放碑滄白路,南接江濱路,沿嘉陵江全長約1.2里,建筑面積4.6萬平方米,以最具巴渝傳統建筑特色的“吊腳樓”風貌為主體,通過分層筑臺、吊腳、錯疊、臨崖等山地建筑手法,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立體式空中步行街”。
至此,三天兩夜的重慶之旅到這里便結束了,來了又走,所有的景與物一股腦的打包帶走,再尋幾個無人安靜的夜晚慢慢的整理出來,從出發到回程,一點一點的重新再將腦海里一切重新理順一遍。我不喜歡離別,可世間總有千萬種離別得去面對,這個里面,我想,旅行的人是最幸福的,因為對某一座城,某一物景刻在你心里的,終將都是最美好的,所有的離別都將是一個美好的開始,亦是一個美好的結束。
重慶,讓我們重逢于開始,慶幸于離別,我們終將再下一站會再見面。
本文由nvshiwu發布,不代表挺會玩兒立場,轉載聯系作者并注明出處:http://m.mujiusi.com/gonglue/1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