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報·五色土 | 作者 李忠義
作為北京的老字號小吃店,崇文門外磁器口大街西南角的錦芳豆汁店受到不少人的追捧。平時慕名而來喝碗熱乎乎的豆汁,再來塊奶油炸糕,就著一小碟芝麻咸菜絲,享受老北京味兒的食客大有人在。尤其是每年正月元宵節(jié)前,京城的許多老百姓都要去購買錦芳元宵。但是,鮮有人知的是,錦芳豆汁店所在的大樓后邊,有一座十分罕見的廡殿頂寺廟——清化寺。
2015年修繕后的清化寺大雄寶殿
身居鬧市人不識
清化寺位于東城區(qū)清華街7號。清華街東起磁器口大街,重慶磁器口附近景點有哪些,西到魯班胡同,因清化寺而得名。清化寺始建于明宣德七年(1432年),落成于正統(tǒng)九年(1444年)。正德七年(1512年)毀于大火,翌年重建,正德十年(1515年)訖工,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清化寺現存天王殿、大雄寶殿,以及明代的宋拯碑和清康熙朝起居注官李仙根題記過的“大雄寶殿”匾額一方。李仙根是清代著名的書法家,他曾擔任過的起居注官負責記錄皇帝的日常所作所為。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講:“古之人君,左史記事,右史記言,所以防過失,而示后王。記注之職,其來尚矣。”從漢以后,幾乎歷代帝王都有起居注,清代也不例外。
清化寺位于東城區(qū)清華街7號。清華街東起磁器口大街,西到魯班胡同,因清化寺而得名。清化寺始建于明宣德七年(1432年),落成于正統(tǒng)九年(1444年)。正德七年(1512年)毀于大火,翌年重建,正德十年(1515年)訖工,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清化寺現存天王殿、大雄寶殿,以及明代的宋拯碑和清康熙朝起居注官李仙根題記過的“大雄寶殿”匾額一方。李仙根是清代著名的書法家,他曾擔任過的起居注官負責記錄皇帝的日常所作所為。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講:“古之人君,左史記事,右史記言,所以防過失,而示后王。記注之職,其來尚矣?!睆臐h以后,幾乎歷代帝王都有起居注,清代也不例外。
除了磁器口,重慶市南岸區(qū)還有許多值得游覽的景點。瞿曇寺是寺廟界的一顆明珠,南濱路濱江公園是城市休閑娛樂的佳地,樓外樓是重慶最著名的火鍋老字號之一。這些景點各具特色,值得一去。
在清化寺現存的建筑中,大雄寶殿是北京外城祭壇之外十分罕見的廡殿頂建筑,目前并不對外開放。大雄寶殿面闊三間,進深合九小間,單檐廡殿頂,施單翹單昂五踩斗拱,從梁架結構到斗拱細部做法都保存著明代前期建筑的顯著特征,內檐梁架上被覆蓋在表層油漆之下的明代早期彩繪還依稀可辨。大雄寶殿的4條垂脊弧度平緩,曲線優(yōu)美,屋頂推山適當,這些都表現了明初四面坡廡殿頂的特征,可與天壇的祈年門、先農壇慶成宮大殿、太廟享殿等媲美。但其原有的其他建筑卻與這座大雄寶殿格格不入?,F存天王殿是硬山頂,面闊三間,南立面用金龍和璽彩繪,北立面用旋子彩繪,為清晚期改動過的痕跡。大雄寶殿東西原是帶吞廊過壟脊的配殿各三間,2000年拆除的大士殿也是硬山頂,而上世紀50年代初原有的山門卻是歇山頂,門額青石質,額撰“敕賜清化寺禪林”。
離重慶磁器口較近的景點有,渣滓洞,白公館,歌樂山國家森林公園,紅巖革命紀念館,重慶朝天門等。渣滓洞:在重慶市歌樂山麓,距白公館2.5公里。渣滓洞原是重慶郊外的一個小煤窯,因渣多煤少而得名。渣滓洞三面是山,一面是。
清化寺大雄寶殿是廡殿頂,按建筑群分析天王殿和大士殿最起碼應是懸山頂,而不應建造為硬山頂,從這一點看清化寺就很奇特,即存在廡殿頂之謎。
宋拯碑有望重置
重慶磁器口古鎮(zhèn)主要景點介紹有:古碼頭、九石缸河灘、書場茶館、翰林院和巴渝民居館等。1、古碼頭 明清時期轉運物資的古渡碼頭。位于嘉陵江邊,形成于唐宋,繁榮于明清,民國達到極盛。2、九石缸河灘 位于嘉陵江畔,有“石。
明末清初,清化寺原有石碑兩通。一通是明奉議大夫宋拯撰并書《敕賜清化寺鼎建寺宇碑》,一通是正德七年右中允李廷相《重修清化寺宇碑》。按清吳長元《宸垣識略》記載,清乾隆末年李廷相碑尚存,但到1930年北平寺廟調查時僅存宋拯碑,其間李廷相碑因何遺失或損毀,未見文獻記載。
明代宋拯碑拓片
1964年,北京拉鎖廠使用大雄寶殿當作生產車間時,拆毀了清化寺的所有佛像,在殿前加蓋倉儲棚房,將宋拯碑推倒埋入地下。2019年京誠集團在圈砌圍墻時,發(fā)現了宋拯碑,清理了周邊的積土后,露出了整個碑身。碑長約2.35米,寬82厘米,厚18厘米,碑榫長24厘米,寬24厘米。石碑為青石質,碑頭尚埋在圍墻下。慶幸的是當年拉鎖廠將碑陽一面推倒沖下,碑陰沖上。
廡殿頂并非僭越
河北省文物局主辦的《文物春秋》刊載過《明奉圣夫人李氏及其子呂俊墓志考》。呂母李氏墓志銘記有:“宣德十年八月十九日,奉圣夫人以疾終于賜第,享年六十有一。訃聞,朝廷嗟悼不已,太皇太后遣太監(jiān)蘇進保,皇太后遣少監(jiān)喜寧,皇上遣監(jiān)丞黃繼,皆賜賻祭,敕有司殯葬如制?!边@里的太皇太后指仁宗誠孝張皇后,皇太后指宣宗孝恭孫皇后,皇上即明英宗,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明宣宗朱瞻基去世,其長子朱祁鎮(zhèn)繼位,是為明英宗。李氏曾經乳哺過朱瞻基,而且其夫呂斌曾跟隨朱棣參加“靖難之役”,因此李氏備受恩遇。
北平圖書館藏紅格抄本《宣宗實錄》卷二十一記載:“宣德元年九月十三日,封乳母李氏奉圣夫人。保姆張氏佑圣夫人。李氏故夫呂斌,張氏故夫傅勝皆贈都督僉事。”宋拯碑碑文“以奉圣之勛,荷賞賚之恩。其弟榮又有義勇后衛(wèi)百戶之擢……乃捐所賚之白金若干兩,買寺基之為蔬圃者,凡若干畝……”與呂母李氏墓志銘記載的“夫人姓李氏,世為順天府武清縣崔黃口社中奕里人。及長,擇配得東安縣王莊里呂公斌……洪武三十二年二月,夫人以簡拔入奉宣宗皇帝為乳哺……宣宗皇帝正位宸極,念夫人之保翎,官其子俊府軍衛(wèi)正千戶,遽升指揮僉事。封夫人為奉圣夫人,給授田宅,日有常賚”相吻合。
三、寶善宮寶善宮是磁器口九宮十八廟的著名道觀,位于磁器口正街,是善男信女祈福求愿之地。一墻之隔就是鬧市,丁肇中先生1943年至1945年曾就讀于此,當時道觀改為四川教育學院附屬嘉陵實驗小學(即現磁器口小學)。四、深水井。
宋拯碑說:“其寺經始于宣德七年,落成于正統(tǒng)九年”,清化寺的建設時間長達13年之久。細讀宋拯碑“乃捐所賚之白金若干兩,買寺基之為蔬圃者,凡若干畝?!薄坝志栀D瀉材于川,輦石于山,陶甓于野,庀工傭后?!薄百I材木、磚石、丹堊,傭工匠、夫徒,食米麥鹽菜,共費以白金計者若干兩。”碑文中三處提及捐資,看來李氏鼎建清化寺僅靠“所賚之白金”是遠遠不夠的。李氏雖享受“念德推恩,光被三族”之榮耀,但其家族以務農為本,缺乏鼎建寺宇資金支撐,又奉公守法,導致工期拖延。
宣德十年李氏籌措資金擬續(xù)建之時,恰逢宣德皇帝駕崩,傷心之致,李氏亦疾病加身,于同年去世。其子呂俊忙于扶柩歸葬故里,并在丁母憂期間,忙于泣請在朝縉紳大夫征哀挽之章,集成一帙,名曰《善慶錄》,再度使清化寺的工期延誤了下來。
當太皇太后和孫太后念及李氏“致慎效勞,始終一致”時,恰逢李氏之子呂俊進宮謝恩,于是,她們又想起了李氏為報答皇恩而要修建的寺宇了。
綜上述判斷:清化寺在宣德七年鼎建人系呂母李氏,正統(tǒng)中期續(xù)建清化寺實際變成了孫太后和太皇太后張氏。她們發(fā)內帑支持李氏之子呂俊,慈旨修建清化寺大雄寶殿為廡殿頂,并責成工部營繕司按官式做法構建。建成后,英宗賜名清化寺,這才有了宋拯撰并書《敕賜清化寺鼎建寺宇碑》。宋拯在碑文中諱言孫太后及太皇太后之宮闈故事,并諱言洪武三十二年李氏奉乳是在燕王府,隱諱洪武三十二年乃建文元年的年號,而“王夫人”應指李氏系王寨村前身——“王爺寨”之人,由此出現清化寺大雄寶殿廡殿頂難解之謎。
本文由nvshiwu發(fā)布,不代表挺會玩兒立場,轉載聯(lián)系作者并注明出處:http://m.mujiusi.com/gonglue/2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