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邊關“玉門山嶂幾千重,山北山南總是烽”。
1:敦煌-嘉峪關-張掖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一段通往文明的道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當張騫這位極具開拓和冒險精神的探險家,二千年前開通了這條道,敦煌-嘉峪關-張掖3-4日游,沒有把完整的河西走廊走完,這個線路比較適合來到。
還有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道出東西方文明的交相呼應……
翻開課本,這些動人的詩句,仿佛帶我們重回古絲綢之路,看見那醉人的景致與文化的交融。
圖源/鳳凰網甘肅
公元前2世紀,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這一次“鑿空”之行,使得“絲綢之路”的全線貫通。
這條路走過平原草地,跨越高山峻嶺,穿過溝壑沙漠,艱辛跋涉的路途上,幸而還有七彩丹霞、鳴沙山、月牙泉這樣的詩畫美景。
圖源/張掖七彩丹霞旅游景區
這條路溝通了商貿,也連接了文明。中外商旅絡繹往來,張掖嘉峪關敦煌三日游,互通有無,四方文明由此碰撞,交流。
比如,并稱為“河西佛教勝地的三大藝術寶窟”的馬蹄寺石窟群、莫高窟、榆林窟,以及大佛寺,正是佛教藝術傳入中國后留下的重要文化遺產。
馬蹄寺石窟群-金塔寺飛天 圖源/馬蹄寺景區
而為了絲路的暢通與繁榮,歷代王朝構筑了帝國西部重要的疆土屏障,古城、館驛、長城、烽燧……見證了各方勢力榮辱興衰。
西漢時,漢武帝在河西走廊列四郡(武威、張掖、酒泉、敦煌),設兩關(陽關、玉門關),修長城,以掌控西域。踞于酒泉與敦煌之間的鎖陽城,也隨之建立發展,興盛于唐,是絲路上的一座重鎮。
鎖陽城遺址 圖源/瓜州縣委宣傳部
嘉峪關 圖源/微游甘肅
到了明朝,為了加強西北邊防,在絲路咽喉之地嘉峪關修建關城,后經不斷完善,建成北連黑山懸臂長城,南接長城第一墩的防御體系。
烽煙散盡,這些屹立千百年的遺存仍在向我們講述往日的滄桑。
圖源/攝圖網
兩千多年來,無數人寫就的絲路傳奇,除了依靠書本,我們還需行走其間,才能深刻感受這條紐帶的波瀾壯闊。
張掖博物館-大佛寺-馬蹄寺石窟群-七彩丹霞
★張掖博物館
D5敦煌—瓜州—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張掖七彩丹霞國家地質公園—張掖丹霞住宿 D6張掖—扁都口—祁連大草原—崗什卡雪峰(遠觀)—門源--西寧市(結束)由于青甘環線旅游線路較長,足有2400公里,途中包含眾多的景點。因此需要。
張掖博物館是絲綢之路上重要的博物館,是人們了解絲路文明進程、領略西北民族交融的重要窗口。
一邊瀏覽大漠風景,中午就到敦煌吃飯,下午就去莫高窟,大概5點多去鳴沙山月牙泉,晚上就住敦煌,客人一路奔波有一些累,好好休息,第二天去玉門關、魔鬼城等景點的一日游,回來就逛一下沙洲夜市,一般就是驢肉黃酒比較有名。
圖源/張掖市博物館官網
設有“張掖通史陳列”,在展覽內容和形式設計上,突出“金張掖”的含“金”量,呈現出活化的絲路整體印象和美妙的張掖故事。
★張掖大佛寺
大佛寺,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原名迦葉如來寺,因寺內供奉釋迦牟尼涅槃像,又名“臥佛寺”,為歷代皇室敕建的寺院。
圖源/張掖大佛寺景區
這里保存有全國最大的西夏佛教殿堂——大佛殿、最大的室內木胎泥塑臥佛和最完整的初刻初印本《永樂北藏》,是集建筑、雕塑、壁畫、雕刻、經籍和文物為一體的佛教藝術博物館。
★馬蹄寺石窟群
馬碲寺石窟群建于北涼,是佛教進入中原的重要“驛站”,也是集石窟藝術、祁連山風光和裕固族風情于一體的魅力地方。
圖源/馬蹄寺景區
馬蹄寺最為大氣磅礴的就是“三十三天石窟”,造型別致,規模之大為全國之最,也是中國唯一一處棧道修筑于山體之內的石窟。
上下有七層共21個石窟,整齊排列在百米多高的懸崖上。從下往上看呈寶塔形,每層之間都有隧道相通。隧道開鑿在巖壁內部呈“之”字形。石階層層,回廊曲折,宏偉壯觀。
圖源/肅南文旅
這里也是中國特有的少數民族裕固族的聚居地,小伙伴們可以好好觀賞感受絲路上特有的裕固族風情。
第二天西線:敦煌古城(人造景觀不推薦),西千佛洞(推薦),玉門關,漢長城遺址,雅丹魔鬼城(坐景區最后一班車看落)。PS:1.最好找人一起拼車西線(強烈推薦),約400元/車,安排在11點左右出發,可以少曬會。運氣好司機還。
★七彩丹霞
張掖旅游攻略必去景點1、丹霞國家地質公園張掖丹霞國家地質公園地處祁連山北麓,位于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城以南30公里,是中國丹霞地貌發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豐富的地區之—,是中國彩色丹霞和窗欞狀宮殿式丹霞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科考和。
圖源/張掖七彩丹霞旅游景區
七彩丹霞是中國北方干旱地區發育最典型的丹霞地貌,也是國內唯一的丹霞地貌與彩色丘陵景觀高度復合區,集雄、險、奇、幽、美于一身。
在敦煌停留約100km第六天:敦煌—瓜州—嘉峪關長城—張掖七彩丹霞在張掖停留約200km第七天:張掖—邊渡口油菜花基地—祁連山草原—阿柔寺—卓爾山距祁連山約200km第八天:祁連-崗什卡雪峰-門源油菜花-大板山-黑泉水庫-西寧。
嘉峪關-長城第一墩-懸臂長城
★嘉峪關
圖源/嘉峪關文化和旅游
兩千多年前開辟的中國與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絲綢古道”,以及歷代兵家征戰的“古戰場”烽燧依稀可見。
★長城第一墩
嘉峪關長城第一墩又稱討賴河墩,全稱應是明代萬里長城第一墩,是嘉峪關西長城最南端的一座墩臺,也是長城沿線建筑規模最壯觀、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軍事關隘。它與山海關老龍頭有異曲同工之妙。
圖源/嘉峪關文化和旅游
★懸臂長城
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為加強嘉峪關防御,肅州兵備道李涵率眾就地取材,將嘉峪關關城向北延伸,修筑了新的城墻。城墻自山上陡跌而下,氣勢雄偉,在山脊上似長城倒掛,鐵壁懸空,封鎖了石關峽口,俗稱“懸臂長城”。
圖源/微游甘肅
第三天:宿: 敦煌 玉門關(40暈啊/張)—漢長城—雅丹地貌(,門票50元/張,觀光車70元/位)第四天:宿:嘉峪關 榆林窟(30元/張),鎖陽城,東千佛洞(280元/張)第五天:宿:張掖丹霞景區門口 長城第一墩—。
懸臂長城是萬里長城最西端的最后一段長城,被譽作“萬里長城的盡頭”。
鎖陽城遺址-榆林窟
★鎖陽城遺址
這里具有我國保存最完好的古代軍事防御系統和古代農田水利灌溉系統,也是古代沙漠化演進過程創舉滄桑變化的典型標本。
鎖陽城遺址 圖源/瓜州發布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鎖陽城始終是歷代各民族輪番上演歷史悲喜劇的大舞臺。此行,我們將漫步鎖陽城遺址,參觀玄奘講經處塔爾寺,講述西行取經的故事。
★榆林窟
榆林窟,又名萬佛峽,開鑿于榆林河峽谷兩岸直立的東西峭壁上,因河岸榆樹成林而得名。
水月觀音畫像
榆林窟開創于北魏時期,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均有開鑿和繪塑。現存洞窟43窟,壁畫總面積4200平方米,彩繪佛、道圖10856鋪,彩塑佛、道造像244身。繪于特窟中的水月觀音和蘭葉描,唐僧形象等堪稱一絕。
陽關-玉門關-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
★陽關遺址、陽關博物館
陽關,西漢置關,因在玉門關之南而得名,是絲綢之路南路必經的關隘,與玉門關一南一北,分扼天山南北路的咽喉。
圖源/微游甘肅
隋唐時期廢棄后,慢慢荒蕪,現在只剩下被稱為“陽關耳目”的墩墩山烽燧立于大漠戈壁之上。
圖源/敦煌發布
陽關博物館,以館園結合的方式,向游客展示著古代邊關軍事文化和絲綢之路文化的遺跡。博物館整體呈現仿漢風格,與周圍的漢唐歷史遺跡及大漠綠洲景觀交相輝映,蔚為壯觀。
★玉門關
玉門關,始置于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于此而得名,是漢時為通往西域各地的門戶。
河倉城遺址 圖源/世界文化遺產玉門關
關城呈方形,四周城垣保存完好,為黃膠土夯筑,開西、北兩門。城墻高達10米,南北長26.4米,東西寬24米,城外北側有東西走向、因地而成的大車道,也就是人們所說的絲綢古道。
★莫高窟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西麓,前臨宕泉,東倚三危山。
從十六國起,莫高窟的營建歷經北魏、隋唐時期,武則天時期洞窟曾達數千余個。直到元代,莫高窟的開鑿、重修才逐漸停止。善男信女、王公貴族如恒河沙數,來此捐資開窟。
莫高窟第217窟 圖源/數字敦煌
735座洞窟,2000余尊彩塑,45000多平方米壁畫……莊嚴的佛像,斑斕的色彩,千年的歷史變遷和藝術積淀,莫高窟豐厚的寶藏,總也說不完。
★鳴沙山月牙泉
圖源/微游甘肅
從銀川出發去張掖、敦煌不外乎有兩種出行方式。 一是乘坐火車。中途停靠,沿路游覽。具體安排如下:第一天乘坐銀川—張掖的火車到達張掖。第二天去張掖馬蹄寺和七彩丹霞景區參觀游玩。第三天乘坐張掖—敦煌火車繼續行程。第四天去敦煌莫高窟。
在陽光下一道道沙脊呈波紋狀,黃濤翻滾,明暗相間,層次分明狂風起時,沙山會發出巨大的響聲,輕風吹拂時,又似管弦絲竹,因而得名為鳴沙山。
圖源/微游甘肅
月牙泉南北長近100米,東西寬約25米,泉水東深西淺,最深處約5米,彎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稱,自漢朝起即為“敦煌八景”之一,引得無數文人騷客吟詩作對。
這個夏天,循著歷史的足跡,自張掖到敦煌,探索河西走廊,盡覽絲路人文精華。
-END-
本文由nvshiwu發布,不代表挺會玩兒立場,轉載聯系作者并注明出處:http://m.mujiusi.com/gonglue/4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