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縣古稱安邑,歷史悠久,因我國奴隸社會第一個王朝——夏王朝在此建都而得名,4500年前大禹在此建都,戰國時魏國也曾在此建都,因此號稱“華夏第一都”,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
夏縣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古老而文明的黃土地曾孕育了難以數計的歷史名人。大禹疏渠通水,始定九州,并以此而取得了帝位,封國號為夏。大禹是黃帝的玄孫,承襲華族,國名為“華”,從此,“華夏”代稱中國,夏縣可謂是“華夏”的源頭。
文物古跡
夏縣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物古跡較多,有古文化和革命遺址共201處,其中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6處,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6處,運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7處。主要有:禹王城遺址、司馬光祖墓、堆云洞等。
1.禹王城遺址
有史記載:禹為華夏族首領,建都安邑,以居天下之中,故稱中國。安邑城是重華(舜帝名)給大禹的封地,歷史上說“華封三祝”就指這里。相傳堯帝禪位后,夏縣有什么旅游的地方,一次在安邑城巡察,大禹封地的夏民族祝堯帝多壽、多福、多子。歷史上稱為“華封三祝”,由于華封之地夏民族很多,后來就把這里稱為華夏之地,華夏的名稱也就是這樣來的。所以禹王城號稱“華夏第一都”“華夏第一城”。
“禹王城遺址”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位于山西夏縣禹王鄉的禹王村、廟后辛莊、郭里村一帶,共分大城、中城、小城和禹王廟四部分。小城在大城的中央,禹王廟在小城的東南角,中城在大城的西南部。大城狀如梯形,總面積13平方公里。四面城墻皆板筑夯打而成,北墻和西墻保存較好,一般殘存2米,最高達5米,南墻和東墻保存較差,東墻南段已沒有一點痕跡。除北墻外,其余城墻都不直,隨地形起伏而曲折。城北部有戰國時代的灰坑和灰層。城中部偏東的廟后辛莊以北,調查發現了一處戰國中晚期的手工業作坊,文化遺物有錛、鋤、镢、斧等器具的陶范、平首布陶范及陶罐、陶盆、鐵錛等。據實物和文獻考證,大城即戰國時魏都安邑。中城方形,總面積6平方公里。城內遺物豐富,堆積層厚2米左右,有戰國時代遺存,但主要是漢代遺存。
首先是西陰遺志,那里是螺祖養蠶紡絲的地方,是夏縣最古老的地方之一。另外還有宋朝名相司馬光的故鄉,那里有司馬溫公祠,里面風景秀麗,還有十八羅漢像等。再有就是堆云洞,那里是道教圣地之..名勝有:療養休閑的好去處溫泉。
大禹治水
塔中供奉有三世佛及觀音、文殊、普賢、地藏、彌勒等五大菩薩,又建有三清、三官、文昌、藥王、雷神等殿閣,是集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宗教圣地,也是夏縣旅游的標志,是人們去夏縣不得不參拜的一個景點。 堆云洞 堆云洞位于夏縣城西
2.司馬光祖墓
司馬光著《資治通鑒》銅像
該祠位于晁村北峨嵋嶺上,祠前是一個頗有現代氣息的廣場,中間一座高大的司馬光銅像似在凝視著前方,前面左右兩側分別是司馬光砸缸和司馬光著《資治通鑒》的銅像。
司馬光銅像
司馬光銅像的底部基階有四層,象征著司馬光一生歷仕四朝。基座高度為1.9米,象征著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鑒》花費了19年的光陰;人像高度4.9米,喻示司馬光一生從政49年;6.8米的通高,則象征著司馬光走過的68載光陰。
司馬光砸缸銅像
1、運城夏縣拍照景點有柏塔寺:柏塔寺位于夏縣廟前鎮南吳村,始建于隋開皇九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歷史。千百年來,香火不斷,歌詠不絕,寺內的“柏塔秋風”自古被譽為夏縣八景之一,聲名遠播。2、運城夏縣拍照景點有德蘭。
3.堆云洞
堆云洞是一座道觀,建筑始于元代,明清兩代相繼增建和擴建。布局嚴謹,設計巧妙,亭臺閣樓,因地制宜,錯落有致,規模宏大,氣勢壯觀。
現存建筑有北極臺、筆峰塔、三皇閣、三圣殿、真武殿、三王祠(藥王、牛王、馬王)和白衣大士祠等,配以廊廡、廂房、道院,形成一組宏麗的道觀建筑群。
廟內現存石刻"堆云洞全景圖",形象地反映了興盛時期的洞景。由于堆云洞所處地勢高峻,環境幽邃,景致秀麗,清人慕其景色,題贊堆云八景為:雙澗合流、石穴隱云、路盤層磴、庭俯喬林、東樓朝雨、西殿晚風、筆峰留月、高臺孤聳。有詩云:"曲折螺旋步步升,青云足下會飛騰。回頭試看行將處,已離瓊樓十二層。"被列為夏縣十二景觀之一。
堆云洞地處幽僻,革命年代,嘉康杰同志曾于1922年在此創辦"平民中學",進行革命活動。1929年4月,中共山西省委書記汪銘同志在此主持召開了河東特委會議,決定成立以嘉康杰為領導的中國共產黨河東特別委員會。解放戰爭時期,這里都被作為黨的地下組織領導中心,組織和領導晉南人民進行著不屈不撓的斗爭。
4.瑤臺山
瑤臺山因夏桀王修建瓊宮瑤臺而得名,又稱巫咸山,是商代父子名相巫咸、巫賢隱居之所,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價值,世稱“夏都來龍、神奇圣山”。
瑤臺山位于夏縣縣城以東2公里的白沙河畔,孤峰峭拔,蒼翠摩空,一衣帶水,景色宜人,位于夏縣古八景之首。明清時期,這里廟宇林立,是游人拜謁游賞的最佳去處,中秋尤盛,歷代名人賢士多在此山題詠,勒石以記,清代賢士楊守獻曾以“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的佳句,盛贊這里的秀美風光。
抗日戰爭時期,瑤臺山周圍所有建筑俱遭破壞,林木被燒,2004年恢復重建,瑤臺山儒、釋、道三教合一,堪稱古今宗教圣地,已成為古都夏縣的重要標志,也是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地區的著名景點。
這瑤臺山不但有著悠久的歷史積淀,而且其自然形狀也格外特殊。它那突兀而 起的身姿幾乎是一個十分規整的圓錐體。論海拔它其實不高,也就是六七百米的樣子,然而若論其錐體的相對高度,卻高至千米,與身后其它山峰相比,它不但顯得挺拔孤傲,而且還真的表露出一種神圣與非凡。
5.西陰村遺址
西陰村遺址位于山西省夏縣尉郭鄉西陰村西北部一高地,俗稱“灰土嶺”的地方。北倚鳴條崗,南臨青龍河;西南距戰國時期的古魏國都城“安邑”即“禹王城”8公里,東北距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下馮遺址”8公里。1927年,清華學校研究院以叢書第三種出版了李濟先生的《西陰村史前遺存》一書。這是近代考古學史上中國學者發表的第一本考古報告。
企業回鄉村旅游規劃公司,深圳市天人創境文旅規劃設計有限公司是很好的選擇,深圳市天人創境文旅規劃設計有限公司是集旅游策劃、旅游規劃、創意設計、運營管理、咨詢顧問為一體的一站式全程服務旅游設計公司,為廣大客戶提供獨特的概念創意和務實的專。
夏縣尉郭鄉西陰村是世界蠶文化和人類文明的發源地。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遠古先民彩陶文化的遺存俯手可揀。千百年來許多美好的故事世代流傳。許多年來文人騷客學者名流賃吊瞻仰者絡繹不絕。
西陰,遠古時期為西陵氏部落居住地。先民門生養繁衍在這塊風水寶地上,創造了輝煌的“西陰文化”(學術界公認)。1926年,中國考古工作的先軀李濟先生在西陰考古挖掘出土文物60余箱。最具震撼的是發掘出土了半枚經人工切割過的蠶繭殼。這就為千百年來人們流傳嫘祖養蠶的故事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嫘祖,西陵(西陰)氏之女。黃帝正妃,教民養蠶治絲。使先民擺脫了束葉裹皮的原始生活,進而有了聞名于世的“絲綢之路”,又有了近代的(中國)“絲綢大國”。約1500年前的北周時,封嫘祖為“先蠶”(蠶神)。從此全國開始祭典“先蠶娘娘”。西陰村古時在灰土嶺上有“娘娘廟”占地約三畝,四季有人進香、供獻,后毀于日寇的“三光”蠻行,村人將“泥塑”娘娘像搬到村邊的一個土窯洞內,每年照歸香火不斷。洞壁上繪有娘娘生活、勞作的彩圖。約在上個實際六十年代的“打神”運動中,圣像被毀。窯洞在近幾年因村民蓋房建院被開挖不存。
夏縣旅游景點:1、運城司馬光祠 AAAA 運城司馬光祠司馬光祠位于大(同)運(城)高速公路夏縣段水頭鎮通往縣城方向約2公里處小晃村北峨眉嶺上。司馬光(公元1019-1086年),字君實,北宋陜州夏縣(即今夏縣)涑水鄉人,世。
1992年省委工作隊(省文聯等單位)為弘揚五千年歷史文明及西陰文化又重塑嫘祖像一尊,敬放于村南古廟中,并在墻壁上繪了有關嫘祖的畫圖若干組,為后人瞻仰。
6.東下馮遺址
東下馮遺址位于山西省夏縣埝掌鎮東下馮村青龍河南北兩岸的臺地上,是夏商時期晉南地區的典型遺址,其年代大約為公元前19世紀至公元前16世紀。遺址總面積約25萬平方米,以東下馮類型遺存和二里崗文化時期的遺存最為重要,東下馮類型時期發現有里外兩層溝槽,平面呈回字形,溝壁上發現有窯洞式房子和儲藏室等。二里崗時期發現有城址。該城址內西南角發現有一組排列有序的圓形建筑。發現的遺物有陶器、骨器、銅器、石器等。東下馮遺址的發現與發掘對于探討夏時期晉南地區的文化面貌具有重要意義,將有助于對中國古代城市形成與發展、夏商文化變遷的研究。
二是自然生態旅游區:泗交風景區群峰聳立,古木成林,環境清幽,鳥獸群集,春聞山花飄香,夏沐涼風送爽,秋賞紅葉爛漫,冬望松柏傲雪,最為著名的有瑤臺夜月、黑龍潭、飛壁崖、黃河小三峽。這里有盛產天然水晶石的佳寶山,有。
7.崔家河墓群
崔家河墓群崔家河墓群(第六批國保)時代:周地址:夏縣埝掌鎮崔家河村東北部埝掌河與青龍河夾峽的丘陵之上墓區東接崔家河水庫,北接東下馮遺址,西接埝掌河,南接崔家河遺址。墓地面積12.5萬平方米。墓葬多為豎穴墓,隨葬品以銅鼎、豆、壺為主,還有銅編鐘、鑒、匜、罍、石罄、玉、骨圭和銅貝、石貝、骨貝、貝幣以及玉飾等。銅器紋飾為云雷紋、蟠螭紋等。根據墓葬結構和隨葬器物的形制,墓群時代為東周時期或偏早,墓群對研究東周早期的歷史文化有著重要的價值。
8.薛嵩墓
薛嵩墓薛嵩墓(第一批省保)時代:唐地址:夏縣水頭鎮大張村北300米薛嵩、名尹,字嵩(?—772年),河東萬泉(今萬榮縣)人。薛仁貴之孫,曾平安祿山之亂,任尚書右仆射兼御史大夫,相州刺史,照文軍節度史,封平陽郡王。該墓坐北朝南,占地832平方米。由墓室、甬道、天井、過洞、壁龕、墓道組成。墓冢封土高2.45米,周長91米。墓前有唐大歷八年(773年)神道碑一通。現存石羊兩尊。甬道內保存有約20平方米的壁畫。
9.大洋泰山廟
大洋泰山廟大洋泰山廟(第六批國保)時代:元地址:夏縣瑤峰鎮大洋村創建年代不詳,現僅存元代大殿一座。廟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建筑面積90平方米。大殿面寬五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前檐插廊,斗栱五鋪作單抄單下昂。殿內四椽栿底部有“元大德八年重修”等題記。
10.夏縣文廟大成殿
時代:明地址:山西省運城市夏縣縣瑤峰鎮南關村解放南路80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據廟中碑文所載,該文廟始創與宋朝。2004年,授予運城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授予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夏縣的旅游景點有秦王寨、司馬溫公祠、瑤池溫泉、堆云洞、禹王城遺址等。1、秦王寨 秦王寨是指當時秦王攻韓屯兵的地方,鎮北邊城角村有韓王冢遺址,鎮北的王瑤村有韓王的點將臺,點將臺東邊有韓王閱兵的跑馬路。2、司馬溫。
瑤池溫泉度假村風景區
景區位于春燕山下.白沙河畔,依山傍水,群峰掩映,溫泉水溫達48℃,被中國旅游協會列入《中國景區景點名錄》,在國內旅游業享有盛名,已接待國外游客30萬人次。
泗交自然生態旅游區
區內群峰聳立,古木成林,環境清幽,最為著名的景觀有瑤臺夜月、黑龍潭、飛壁崖、黃河小三峽等。盛產天然水晶石的佳寶山,現代狩獵場,秦王李世民安營扎寨的秦王寨,明嘉慶年間朝廷開發的銀礦溝,康熙治罪礦監的斬公槐,佛祖釋加牟尼打座悟佛的菩提樹等的開發使景區步步是景點,處處是傳說。
歷史悠久 人文薈萃
夏縣古稱安邑,歷史悠久,人文薈萃,一代名相司馬光所著《資治通鑒》為政治通史,治國安邦,警誡后世;黃帝元妃嫘祖植桑養蠶,始于夏縣西陰;東晉書法大師衛夫人,傳技授道王羲之;唐代威震邊關的名將薛嵩、諫官陽城,元朝教育家歸陽,明代詩人王翰等長留史冊。
《資治通鑒》:一部長達300萬字的皇皇巨著,19年的嘔心瀝血,書寫的是中國編年體通史的千古絕唱,警醒的是層出不窮的明君賢臣,造福的是世代黎民百姓。“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關于這部史學大典,毛澤東主席留下了“精讀17次”的感人佳話。多少個夜深人靜,他與司馬溫公跨越時空探討交流,并在書上寫下了密密麻麻的眉批點評。有人盛贊它是開國領袖“馱在馬背上的秘密武器”“放在床頭邊的高級參謀。
嫘祖養蠶:一個遙遠而美麗的夏縣故事,珍藏在西陰綠色的田野深處。可以肯定的是,黃帝元妃嫘祖因為養蠶繅絲,讓部落子民告別了穿樹葉獸皮的日子,人類文明由此向前邁出了一大步。1926年,“中國考古學之父”李濟先生,在西陰發掘的半顆人工割裂的蠶繭,被公認為我國絲織業起源的實物標本。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夏縣自古就是我國乃至世界蠶絲的故鄉。自漢朝開始,當絲綢之路傳來悠揚的駝鈴聲,當鄭和的船隊高揚和平的風帆,“西陰”成為我國絲綢出口的國際商標,成為高鼻子、藍眼睛的外國人心目中的“China”。
衛夫人:出身魏晉書法世家,被譽為“中華女書法家之祖”,是“書圣”王羲之的啟蒙老師。她擅長一手“簪花小楷”,“如插花舞女,低昂芙蓉;又如美女登臺,仙娥弄影;又若紅蓮映水,碧沼浮霞。”面對天資聰穎的王羲之,該如何點撥教化呢?黑龍潭邊,衛夫人上演了中國書法史上最生動的一幕。山間萬物的變化形態,演化成她眼中的筆走龍蛇,從而形成了書界千秋法度——《筆陣圖》。
夏縣文化遺產豐富,千百年來形成了以嫘祖和禹王青臺的根祖文化、司馬光的治國文化等,無不彰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興衰滄桑的浩瀚歷史和燦爛文化。讓游人在人文景觀旅游熱線中體味中華民族千百年來興衰滄桑的浩瀚歷史,透視禹都大地從古至今的文化遺產。
本文由nvshiwu發布,不代表挺會玩兒立場,轉載聯系作者并注明出處:http://m.mujiusi.com/gonglue/4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