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贛地。
自古為“吳頭楚尾、粵戶閩庭”,乃“形勝之區”。
這里,如今依然保留著不少美好的古鎮。
寧靜而處,遺世而立,躲開了熙攘游客,卻風景別樣秀美。
一起來看看最美的12個江西小眾絕美古鎮。
1 河口古鎮
位于鉛山。河口古鎮在信江之畔,歷史上是閩贛交通要道和貨物集散地。
河口鎮,曾是歷史上江西四大名鎮之一。北宋時稱“沙灣市”。明嘉靖年間,這里手工業發達,水路直通鄱陽湖,商品交換的擴大促進了“沙灣市”的繁榮.到了清乾隆年間,河口進入鼎盛時期,閩浙皖贛川廣荊蘇等貨物集散于此,轉銷全國,成了商賈云集的“八省通衢”之地。
河口古鎮上的老街,如今仍保留著舊時繁華的印記和古樸的風貌,沿河五米長的明清古街,由東而西沿信江南岸建筑,舊分一堡、二堡、三堡,全長約2.5公里,寬6米,路面用長條青、麻石鋪砌而成,布滿車轍。
鎮內小河蜿蜓迥轉,一座座青石橋橫跨兩岸,增添了小鎮的水鄉情調。沿江碼頭的碑石上,字跡歷歷可見,令人回想起當年“貨聚八閩川廣,語雜兩浙淮楊,舟楫夜泊,繞岸燈輝 ”之盛。
河口曾經是一座商業重鎮,也是一座生活的小城市。沿江的一堡到三堡是當年的商業街,街上商鋪林立,如今只有一兩個小店開著,當年的大商號成了賣點小煙酒的小雜貨鋪和早點店,更多的商號成了住家還有閑置著的。陸路時代注定了這個鎮子的沒落,昔日喧鬧和忙碌已經不再。
2 臨江古鎮
宜春樟樹市,臨江古鎮。一座曾經的千年州府,滄桑歲月斑駁之后,如今古老的城鎮靜靜佇立。
臨江古鎮有著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文化,在古代是軍、路、府的重地,在當時更是當地的戰略要地,在唐朝時期正式建立,至今已有千年歷史。臨江鎮因瀕臨贛江、袁河、瀟江,水陸交通發達、市鎮繁榮而自古聞名。
臨江舊時有“石龍城”的別稱,是一座擁有1370多年歷史的古鎮,據說以前臨江江邊,有石碎紋如鱗似甲,蜿蜒數丈,形狀象“龍”。“龍石”與江對岸的“金 鳳洲”斜相對應,具“龍鳳呈祥”之兆,所以古有“金鳳洲圓丞相出,青龍石囀狀元生”的說法,也就有了“石龍城”這個別稱。
臨江自古商貿非常發達,交通十分便利,史稱“舟車孔道,四達之地”。尤以藥材、木業、釀造業聞名于世,作為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臨江的城鎮建設達到了相當的規模,2007年被評為江西省歷史文化名鎮。
臨江是一座文化古都,曾經很多大詩人蘇軾、朱熹、歐陽修、文天祥、都游玩過臨江,還留下過許多的詩文。至今,鎮內仍保存著大量的歷史、人文景觀和遺跡。其中有王安石出生地“維崇堂”遺址、蘇東坡書《金剛經》碑、施候墓等,尤以大觀樓、鐘鼓樓最富盛名。
耙石則位于江西省上饒市余干縣北部,是一個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旅游景區。該景區以革命歷史紀念館、耙石烈士陵園和耙石戰役遺址等為主要景點,是緬懷革命先烈和了解紅色文化的重要場所之一。雖然余江桃家莊和耙石并不直接相關,。
大觀樓,大觀樓一直是臨江軍、路、府的大門望樓,是江西省境內現存最完整的道臺衙門。大觀樓又名譙樓,系臨江軍、路、府署大門望樓,其莊重、大氣的明代建筑風格,體現在基臺和樓閣。基臺紅墻高聳,正中城門幽深,兩翼城墻相接,三層木制樓閣巍然屹立其上。該樓氣勢雄偉,原有巨大木刻“臨江府”豎額,懸二樓正中,系解縉所書,始建于宋。
3 石塘古鎮
離河口古鎮40公里左右的鉛山石塘鎮,同樣是個千年古鎮(始于南唐)。這里水域發達,古代這里是江南五大手工業基地之一。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主編的《中國史綱要》一書中所指的鉛山造紙業也就是在石塘鎮。石塘鎮素有“武夷山下小蘇州”之稱。明清時期此地紙商云集。
石塘古鎮上保留下來的老房子基本原貌,走在這里可以想象當年住在這里紙商們過著富足安康的生活。
4 瑤里古鎮
瑤里古稱“窯里”,是景德鎮陶瓷的主要發祥地,素有“瓷之源,茶之鄉,林之海”的美稱。
瑤里像是個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少女,古樸素潔的江南山水圖,清悠、典雅、空渺,都充滿了誘惑…雨后,安靜的村落,散步其中,悠然自得。
這是一個魂牽夢系的地方,就像歌曲中唱著那么一句: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煙雨迷蒙下,跟隨歷史的腳印、歲月的痕跡穿越瑤里古鎮,尋覓一方內心棲息的驛站。
景點: 抱石公園位置:新余查看詳情介紹:為紀念新余籍國畫大師傅抱石所建的抱石公園,位于江西省新余建設路西端的龍虎山,距仙女湖18公里,占地面積29.13公頃。這是中國首座以美術家名字命名的公園。是江西省重點文化設施之一。
沿著青石小街穿行在瑤里古鎮,腳步聲聲回響,更顯古村的幽遠寧靜。徽派建筑的粉墻黛瓦點綴在濃濃的綠蔭之間,既像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山村水墨畫,又像一首雞犬相聞的鄉村敘事詩。兩側建筑鱗次櫛比,透過虛掩著的大門,可以看到院里的花草和梁柱,更有種庭院深深的感覺。
青山如黛,碧水如黛,黛色就是瑤里的底色。遠遠望著那一溜黛瓦,便能感到瑤里的沉穩,不張揚和歷久彌新的魅力;那經典的粉墻,在歷盡風霜雨雪之后,呈現出的斑駁黛色。
以下為贛州上饒旅游景點大全的文字介紹:1. 龍虎山景區:是一座融佛教、道教和儒學文化于一體的名山,自古就是玄學、所謂風水的聚寶盆,是南方的名山勝景之一。2. 瑤里古鎮:在江西省境內,以其典型的江南水鄉風貌和獨特的文化風情。
古村沿河兩岸保留了較為傳統的徽派建筑。比較有名的有程氏宗祠、吳家祠堂、張氏宗祠、獅岡勝覽等。這些建筑多是明清時期修建,后經多次整修。
最后,余干縣還有一處著名的文化景點——余干縣博物館,它位于余干縣城的西南部,是一座擁有百余年歷史的博物館,館內收藏了大量的歷史文物,比如清朝皇帝洪武的紀念品、洪家樓的紀念品、江西銀行的紀念品等,讓人可以深入了。
這些徽派合院式民居建筑,高高的風火墻,上端騎脊飛檐,青磚砌筑的門戶上高挑著紅燈籠,高雅簡潔又不失富麗堂皇。建筑的磚雕、石雕和木雕題材豐富、玲瓏剔透、層次分明、栩栩如生、匠藝高超。
瑤里人才輩出,是西漢長沙王吳芮、南宋開國侯李椿年、清朝工部員外侍郎吳從至等歷史名人的故里。站在河岸邊,看對岸的青瓦白墻倒映水中,猜想是哪位名人佳仕曾在此居住,想象深宅大院里發生了什么樣的悲喜故事,時光流年,物是人非,也是感慨萬千。
瑤里也是新四軍的根據地。1937年至1938年,陳毅元帥就來到瑤里,指導新四軍的改編工作。他曾經生活過的一處民居現已改建成展覽館,集中介紹了新四軍瑤里改編的過程和陳毅同志的生平。
5 驛前古鎮
驛前古鎮位于廣昌縣南部,為古代通往閩、粵必經之道,南北往來商賈,朝庭兵馬傳遞文書歇息之處。南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于梅村建驛館,后圩鎮建于驛站之前,驛前從而得名。
每個大門都建的極其華麗,遠超普通大富大貴的民居。古鎮建筑上使用的木刻、磚刻、石刻等雕刻藝術皆以蓮為題材,處處滲透著濃郁的蓮文化,堪稱江南明清建筑的經典。
驛前因蓮而美,因水而靈,在無痕的時光中,仿佛便是一朵出水的清荷,在六月的風中輕搖一縷芬芳,等待從青石板上響起的婦人的腳步聲。
6 滸灣古鎮
位于撫州。一塊“籍著中華”的匾額,讓滸灣這座僻居金溪一隅的小鎮至今彌漫著不散的書香。
“臨川才子金溪書”中的“金溪書”,便是指金溪縣的雕刻印刷。滸灣木刻印書業繁盛,凡經史子集、話文小說都能刊刻,成為明清時期江西印書中心,人稱“江西版”。
民國年間,成撫河邊上的“不夜之城”。滸灣因水而起、因水而興、因水而繁榮、因水而靈動。至今古鎮撫河沿岸仍保存三個古碼頭、四個明清古漕倉。
7 棠陰古鎮
棠陰古鎮位于撫州宜黃縣城東南14公里處。當年湯顯祖的千秋名劇《牡丹亭》就在這里首次上演。
舊時這里所產夏布質量全省居一,產品遠銷日本、朝鮮和東南亞各國。極盛時十里河埠商船云集,五里長街商店櫛比,有“煙囪三萬六、人口十萬眾”和“小小宜黃縣,大大棠陰鎮”之稱譽。
這里的文化底蘊十分豐富,歷史上書院林立,寺廟道堂遍布,明清建筑數量最多也最為獨特。
曾有專家贊其四大獨特之處:因地就勢,天人合一;和諧自然,絕無雷同;寧靜典雅,古樸清幽;三雕精湛,圖案精美。
走進古鎮棠陰,古雅的官邸民宅,高墻幽深的窄巷,卵石鋪成的踏道,條石壘砌的臺階,讓觀光者領略到:這里是一個集古代建筑、藝術和民俗為一體的內涵極其豐富的明清文化博物館。
8 富田古鎮
古鎮依山傍田、溪流穿插,山青水秀,風光媲美。古樟沿河繞村,景觀獨特。富田的樟樹多,樹齡長,其中,陂下古村現存80棵500年以上的古樟,富水河畔更有10多棵千年古樟。鎮內擁有宋、元、明、清時的各種建筑,其中以祠堂、廟宇最為顯著。古祠堂就有200多座,包含了聚巢式、門樓式、孱亭式等各種樣式。
到富田,崇孝堂、文丞相祠和誠敬堂三座著名的祠堂以及百米古街不可不看。
崇孝堂為匡家娘娘祠,始建于明成化年間,呈兩院三廳結構,由照壁、聚星池、孱亭、廂房、朝樓、享堂等組成,是吉安最長的祠堂,占地面積達到了3501平方米。據匡家家譜記載,明高帝六世孫建安簡定王朱拱樋娶了匡氏匡鵬中的長女為妻,被誥封為一品夫人,這座祠堂式的朝樓就是專門為了紀念匡娘娘建造的。
誠敬堂為王家宗祠,號稱 “江南第一祠”,占地面積3646平方米,是一座全國罕見的大祠堂,始建于明朝中期,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百米古街古色古香的,地上是石板路,兩旁店鋪林立,還有一些古舊的牌匾,很有味道
文丞相祠在歷史上曾得朝廷“敕令”修建而成,歷經三建三毀。現在修復文丞相祠占地1036平方米,為二井三進式結構,祠館結合,祭祀成列。
9 上清古鎮
上清鎮是一個具有千年歷史的古鎮,這里是第一代天師張道陵最初修道煉丹的地方,也因中國道教發源地而聞名天下。
上清古鎮的生活氣息十分濃重,走在這里街邊的小販,路過的村里人,腳邊的黃狗,都給你一種悠哉清閑的感覺,奇叔都想來這里過過幾天山中道士的清閑日子……古鎮中古老的道教建筑隨處可見,臨河的吊腳樓更是魅力無窮。
在上清古鎮有條很長的青麻石古街,可能因為“久經磨練”顯得很圓潤,整個小鎮緊貼溪水而建,偶爾會有一抹溫潤的“河風”吹過,道路兩旁的古老建筑給人一種時空穿越的錯覺。為了方便居民的生活,這里的所有房屋中間都有一條小道通向江邊,濃濃的田園生活氣息撲面而來。
10 塘灣古鎮
塘灣古鎮位于貴溪市南部,東鄰武夷山,南通福建及冷水銀礦,北連貴溪銅城西接龍虎山風景區。歷經明清兩朝,歲月悠悠400年余載。
漫步古鎮街頭,腳踩石板路,閑游席子巷,一排排青磚、木結構、小青瓦房沿街巷婉轉而立,古色古香的民居不規則地向前延伸;舊時民居的建筑群七高八矮、棱角交錯地展現在我們眼前。
幾條街道古老而狹長,呈井字形排立,斑駁陸離的痕跡,講訴著古鎮歷史的滄桑。
11 錦江古鎮
錦江原為安仁老縣城,現為余江縣,因與湖南同名而改,建縣于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錦江自設縣開始至1961年為縣城所在地。古縣城錦江名勝古跡、古文化遺產甚多。
1、洪崖山莊:該境內氣候溫和,景色四季宜人,山上茂林修竹,景色如畫。2、康山:位于鄱陽湖東南岸、余干縣西北端的半島上,東連石口鎮、大塘鄉,南接瑞洪鎮,西界新建縣,北與鄱陽縣相鄰。余干縣景點有洪崖山莊、康山。
孔廟槐蔭,柳祠檜色,玉真墨跡,果老丹池,市心塔影,山后書聲,錦江漁坊,黎浦商帆等安仁八景訴說著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吸引了不少墨客與騷人來此漫游賦詩,尋覓仙境。楊萬里、朱熹等歷代文學家為此寫下的“余干溯源至安仁”、“安仁曉行”等著名詩篇,勾勒出千年前的錦江群峰俊秀,碧水波清,山川靈秀,水路通達,船帆點點,商賈如云的繁榮景象。
錦江文化源遠流長,歷史上好學之風盛行,明清兩代興辦的諸多書院,給這座千年歷史古城譜上了濃厚的文化古韻。
12 溫湯古鎮
宜春的歷史文化名鎮,古鎮中的“溫湯古井”是南宋定運禪師所砌泉井,迄今已有近800年的歷史。古鎮溫泉有“華夏第一富硒溫泉”之美譽,與世界著名的法國埃克斯礦泉,并稱為世界兩大珍稀溫泉名水。
在溫湯這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古鎮,你可以透過古詩穿越溫湯,去感受那穿越古今的歷史文化。隨張九齡的“浴日溫泉復在茲,群仙洞府那相及”,去感受其對溫泉的贊美;隨張繼的“只今惟有溫泉水,嗚咽聲中感慨多”,去體味其對溫泉的嘆喟;隨白居易的“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去揣摩其對溫泉的向往!
3.余干附近的旅游景點1.萬年神農園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國家AAAA旅游區。萬年神農園景區位于江西省萬年縣、益陽市、樂平市三縣(市)交界處的黃天峰下,緊靠宜(陽)萬年公路,距萬年縣20公里、益陽縣50公里、南昌市130公里、上饒市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道文旅很榮幸和您分享這篇文章!不落地,不創意,如果您有好的素材案例,也歡迎下方留言分享~
濠湖村、龍塘社區、新橋村、赤岸村、聯興村、畈程村相鄰。沾渡村附近有康山候鳥自然保護區、洪崖山莊、康山、馬鞍山、五彩山等旅游景點,有余干辣椒、余干鄱陽湖藜蒿、瑞洪烏魚、余干豐收辣椒炒肉、明太祖酒糟魚等特產。
本文由nvshiwu發布,不代表挺會玩兒立場,轉載聯系作者并注明出處:http://m.mujiusi.com/gonglue/5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