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橋是站立的詩,是睡臥的畫。”從古至今,有水的地方大抵就有橋,或長或短,或拱或平,它不僅是人們日常通行的重要交通設施,也是文人墨客心中的依戀所在。北海公園作為歷史悠久的古典皇家園林,現共有各類形制的橋梁32座,本期我們一同以北海的“橋”為線索,回溯其背后的歷史人文風貌。
永安橋頭的獅子成了諺語
走進北海公園南大門,映入眼簾的就是永安橋和白塔山,北海的必去景點,游人無不駐足在此留影。永安橋是公園內最大的石橋梁,也是公園中重要的景點之一,石橋連接著有白塔的瓊華島,橋的兩端有古石獅二對、有古牌坊二座。永安橋和白塔山合在一起,就是“北海”的標志。
▲永安橋與白塔交相呼應
永安橋又稱“堆云積翠橋”,前身是石木橋,建于元代至元三年(1266年),當時橋兩端用石料砌成延長的護岸,中間鋪木板裝木欄桿,成為單孔木橋。明代時橋稱太液橋。
清朝順治年間,在瓊華島建永安寺,乾隆年間,將堆云積翠橋改建成石橋。《北海景山公園志》記載:“乾隆八年(1743年)三月十日,拆卸堆云積翠橋一座,改建轉彎石橋一座,拆挪堆云牌坊一座,拆修積翠牌坊一座。”建成的石橋為三曲折三孔拱券,橋長85米,寬7.6米,兩側漢白玉望柱護欄,建筑面積709平方米。橋南有一座“堆云”牌坊,一對明代石獅;橋北有一座“積翠”牌坊,一對清代石獅,定橋名為“堆云積翠橋”,可橋名使用起來總感繁復,又因橋在永安寺正門南,大家就叫永安橋。1979年,永安橋進行全面修葺,整個橋體做加固處理,橋面全部更新,新裝48根蓮花飾望柱和有荷葉圖案護欄板。永安橋的橋身三曲折是有說法的,當年團城那地方還是島,現北海公園南門外停車場是水域,后填平成陸地,瓊華島和團城島不在一條南北直線上,架橋連接兩個地方時沒有采用直線橋身,而用“曲經通幽”的三折橋體,橋南偏西南,橋北偏東北,中間一段設三個拱券橋洞,巧妙串接兩景點,既美觀又實用。
▲古橋文化探訪路線圖
永安橋建成后,把太液池南岸和瓊華島連接起來,而且用三曲橋身把南岸的團城城門和瓊島上的永安寺寺門巧妙和諧地連接起來,構成了進入公園后第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成為游人爭相攝影留念的最有代表性的景點。尤其是每到夏季,此橋東側的大片荷塘荷花盛開之時,在藍天白云之下,“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荷花和大橋、白塔相映成趣,真是美不勝收,可謂不是西湖,更勝西湖,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所以熟悉情況的北京人大多選在盛夏時節到這里賞荷觀景。
1. 銀灘 銀灘位于北海市海濱新區,是北海市最著名的海濱景區,也是廣西旅游業的重點項目之一。銀灘公園占地面積達108公頃,有長達4.5公里的海岸線和1.2公里的海水浴場。這里的沙灘潔白細膩,海水清澈碧藍,非常適合游泳和日光。
北京有句諺語“永安寺的獅子——頭朝里”,講的就是永安橋北端一對石獅。因其獅頭朝北,又在永安寺山門前,獅臉朝廟門,與常規建筑前的石獅坐北朝南不同,不知情的游客在永安寺門前看到石獅頭沖著寺廟大門方向,還深以為怪,其實石獅并不是為寺配建的,而是永安橋的橋頭獅。
最短的橋可一步跨過
煙云盡態亭的二座石板橋在瓊華島西山坡上。順著瓊華島西側小道上山,登30多步石階就到達煙云盡態亭。這座八角攢尖青瓦石亭建池中間,周圍是太湖石,宛如層巒疊嶂,樹木植于山石之間。煙云盡態亭立于長方水池中間,由兩塊尺寸相同的石板與池邊相連,石板面呈弧狀,跨度長0.57米,寬1.85米,無欄桿,無花紋,這塊石板自古就稱橋,大跨步可一步越過石橋。石板橋與煙云盡態亭都是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建造的,是北海公園中最短的古橋,也是北京市最短的古橋。煙云盡態亭為八棱八柱八角攢尖頂涼亭,亭上八角灰瓦攢尖磚雕花寶頂。亭身八根額坊和八根八棱石柱雕刻乾隆皇帝的七言詩,其中額坊上刻2首,每根石柱刻3首詩,共計26首,可謂詩文滿亭。下部亭基座在水池當中,浮于水面,小巧景致。據傳,當年水池中的五座涼亭水是太監們用扁擔水桶從太液池裝水挑上來的。
▲煙云盡態亭兩側為北海公園最短的橋,可一步跨越
沿瓊華島往東,兩岸地勢高水面低,橋連接著兩岸是陟山橋,陟山橋東直對著陟山門,橋西是智養殿和四柱牌坊。根據一本《輟耕錄》的古籍書得知,元至元年間這里建造了一座石橋,“長七十六尺(23.35米),闊四十一尺半(12.75米)”。橋上建有石渠,引水上瓊華島后山,儲存在山頂的水池中,用于前山龍口噴水,以供皇帝、后妃們之娛樂。
清乾隆五年(1740年)拆舊橋向南挪動一些位置,建起磚石結構的三孔高拱券橋,取消了橋上石渠,形成現在陟山橋的樣子。陟山橋長32米,寬7.1米,建筑面積311.62平方米。橋基礎部分為花崗巖砌成,牢固耐腐蝕,橋身和三孔拱券均為燒制青磚碼砌而成,橋上橋面石、仰天石、44根望柱、41塊護欄板均為青砂石制成。陟山橋的高大渾厚,橋面平緩與頤和園的后山三孔橋有相似之處。1951年翻新橋面石,添配殘缺望柱和護欄板。1974年在望柱和護欄板內側添加了金屬護欄桿,橋面磚石全部更新。
▲濠濮澗七折曲橋
走下陟山橋往北沿湖的東岸,湖畔大道兩旁垂柳伴隨著彎曲的河岸延伸,靠東邊是蜿蜒蔥籠的土山,土山后面另有佳境。東山坡有一條回廊上山,回廊狹窄、陡峭,順著山路曲曲折折上山,翻過山后,只見一抱青池,碧水、藍天、假山、樹木、曲橋、水榭等,景色清幽,頗多山林隱逸野趣,這里就是濠濮澗。
橋北頭立石牌坊猶如一條龍的龍首,七折長橋如龍身搖擺,石牌坊和石橋是一體的建筑。石牌坊上刻有乾隆時期詩聯:南面坊額橫聯是“山色波光相罨畫”,坊柱聯是“日永亭臺爽且靜;雨余花木秀而鮮”;北面坊額橫聯是“汀蘭岸芷吐芳馨”,坊柱聯是“蘅皋蔚雨生機滿;松嶂橫云畫意迎”。
小火車曾穿橋而過
從太液池東岸轉彎來到北岸,沿北岸的景點中古橋也不少。靠東邊的是北海公園最美的園中園,稱靜心齋。靜心齋原名“鏡清齋”,為明代普通官房,占地面積約8700平方米,是北海最精巧的一處園中之園。后在清代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擴建,工程用了二年時間,建成整體水榭院落,此地是帝后休憩之處。
▲橋上風光迷人眼
沁泉廊橋名曰“沁泉廊”,位于畫峰室西側,建于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與疊翠樓及爬山廊同期添建。橋長12.1米,寬2.3米,橋為三孔,花崗巖方石橋墩,橋面木板,橋墩上立八根紅漆柱,彩畫廊檐,青灰筒瓦卷棚屋頂,橋上兩側裝紅木護欄楣子坐凳,支桌擺椅開設茶座,供游人飲茶小憩。橋兩端與假山小道相連,整個青瓦紅柱廊橋映在碧水荷葉中,太湖石假山環抱其周圍,坐在沁泉廊橋中品茶觀景聞水聲。有人言:沁泉廊枕山跨水,廊下清溪瀉玉,叮咚有聲,廊外亂石穿云,層巒疊嶂,人在廊中,“不下堂筵,坐窮泉壑”。
慈禧掌權時,曾多次乘“專列”到靜心齋游玩,為此,還在北海公園內建了一座小火車橋,橋位于浮翠亭的西側。這座橋的建立要從清光緒年間說起,光緒十年(1884年)晚清政府內外交困,英法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通過清朝大臣李鴻章奏請慈禧太后,以發展中國鐵路為名,妄想讓外國勢力控制中國的鐵路管轄權。偏偏慈禧從內心就不愿意外國洋機器進中國,還把外國機器稱為“奇巧淫技”。為討好慈禧太后,清朝大臣與法國人策劃先修了一段鐵路,讓慈禧乘坐火車感受一番。
北海旅游攻略必去景點推薦北海旅游攻略必去景點推薦:北海銀灘、潿洲島、北海老街、星島湖旅游區、廣西山口紅樹林生態自然保護區。北海必游之地,灘面寬闊,沙質細柔潔白,被稱為中國第一灘。北海銀灘面積超過大連、煙臺、青島。
不過,慈禧卻喜歡坐在豪華的車廂里隔著玻璃窗欣賞風景,于是,她就下令去掉火車頭,而是讓太監們用黃緞子拉著火車車廂跑。慈禧上午在紫禁城宮中早朝,中午讓人拉火車到北海靜心齋吃午飯休息,下午再乘人力火車回宮。沒用兩年,鐵路就被廢棄了,那小火車橋拆了鐵軌,被當作步行橋使用至今。因此橋無橋名,只能稱“小火車橋”,以便與其它橋梁相區分。
5、北海銀灘:北海銀灘是北海市的著名的旅游景點,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銀海區,占地面積約38平方公里。北海銀灘旅游度假區位于北海市南部海濱,北海銀灘距北海市區8公里。 北海旅游必去十大景點北海旅游必去十大景點有:北海銀灘、北海潿洲。
七座石橋連接五龍亭
出靜心齋往西,過華藏界琉璃牌樓,太液池西北岸邊有建在水中的五座涼亭,稱五龍亭。正中間亭最大,左右兩側四亭相互對稱,依次略小,從東起五亭名曰:滋香亭、澄祥亭、龍澤亭、涌瑞亭、浮翠亭;由七座石橋連接,把五座亭子以及各自同湖岸系在一起。五龍亭始建于明嘉靖年間,到清乾隆年間時已經多次進行補建修整。其中龍澤亭在中間是最大的一座,亭頂為重檐,下為方形檐,上為圓攢尖頂,表示“天圓地方”之意。五龍亭是皇帝和后妃們游覽休息的地方,趕上節日,白天品嘗美食欣賞白塔和游船,晚上禮花映天照塔山,非一般百姓能享受,如今則是游人最喜愛的地方,下午游覽到這里,身在亭中遠望,湖面開闊,白塔山和山腳延樓在陽光照射下,明暗相間,極具立體感。
▲穿橋而過,可至五龍亭
因五座亭子的位置不在一條線上,而是呈梯形布局,所以連接亭子的石橋自然有彎。每座橋都采用方塊石砌兩橋墩,上加鋪花崗巖條石過梁,形成兩彎兩孔轉彎橋。橋面用一尺邊長的四方磚鋪地,四橋共長56.8米,橋寬3.55米,把五座水中的亭子連成“平地”。
五龍亭的七座橋護欄板和望柱原是青砂石制成,因年久失修,加之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被八國聯軍所毀,到1925年北海公園對外開放時,橋上青砂石護欄板和望柱已蕩然無存。1951年湖底清淤,挖出20多塊石橋舊石構件。1974年五龍亭的亭子和石橋全面整修,使這里成為北海沿湖景點中最吸引游人的地方之一。
五龍亭往西有一處雄偉龐大的建筑群,稱“極樂世界”,又稱“小西天”。清史檔案記載,其建筑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二月初二,經過兩年多的施工,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竣工,八月初一日奏案:“新建極樂世界并萬佛樓工程業已完竣開光……” 這里四方大殿在中央,殿內一座神山,山上塔廟和各類神仙飄然,殿外四周水池環抱,東南西北設四門,四橋、四牌坊、四隅設方角亭。要想見“極樂世界”,必須進牌坊門,跨橋涉水,邁進大殿,見到人們想象中的西天極樂世界情景。
▲極樂世界大殿外的石平橋
極樂世界大殿外是四方環形水池,四座石平橋橫跨水池上,分別在極樂世界殿的正南、正北、正東和正西的四個方向,四座石平橋一模一樣,這四座橋與大殿同時建造,每橋長9.1米,寬5米。石平橋的特點是靠里的橋頭望柱與水池護欄連在一起,而朝外的橋頭有頂柱抱鼓石。望柱頂是圓柱形浮雕八層祥云紋,中間有鳳鳥飛舞。四座石平橋對整個極樂世界殿建筑來講,起到了四平八穩對稱平衡作用。
文字:梁欣立
圖片:姜灝
本文由nvshiwu發布,不代表挺會玩兒立場,轉載聯系作者并注明出處:http://m.mujiusi.com/gonglue/6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