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縣武侯祠博物館,位于陜西省漢中市勉縣武侯鎮(zhèn)武侯村(在108國道南150米),占地面積約53333.34平方米。是社會科學類歷史遺址專題博物館。
蜀漢景耀六年(263年),建立。1983年,勉縣武侯祠文物管理所正式成立,并修繕博物館。2006年,勉縣武侯祠文物管理所更名為勉縣武侯祠博物館,并正式開放。
截至2021年12月,館藏有漢以來各時代碑刻91通、匾聯(lián)62方(副),其他遺存館藏文物65件,古樹名木35株。
2020年12月2日,勉縣武侯祠博物館獲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
勉縣武侯祠博物館位于陜西省勉縣縣城西 3 公里處的武侯鎮(zhèn),為古建筑類遺跡博物館,隸屬
陜西勉縣武侯祠占地80余畝,建筑呈南北布局,殿宇排列一伍,中軸線直穿七進,且大都三院并聯(lián)。現(xiàn)有山門、樂樓、牌樓、琴樓、戟門、拜殿、大殿、崇圣祠、觀江樓、東西配殿等古建筑30余座150余間,規(guī)模宏偉,為陜南較大的古建筑群。
陜西勉縣武侯祠經(jīng)魏、晉南北朝等十余個朝代,歷史十分悠久。據(jù)碑文和史料記載,一千多年來,武侯祠歷經(jīng)滄桑,幾經(jīng)坍塌,歷朝歷代均有修葺。
陜西勉縣武侯祠因其歷史悠久,故歷代名人墨客留下的墨跡甚多。
唐李商隱、宋陸游、明薜宣、黃輝、清王士楨、乾隆皇帝御前侍衛(wèi)工部尚書松筠、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親王允禮、同治年間出使日本的大臣黎庶昌、蜀中才子李調(diào)元、近代愛國名將馮玉祥、國民黨元老于佑任等都在此留有遺跡。
五丈原在哪什么地方、五丈原在哪個省哪個市1、五丈原在現(xiàn)在的陜西省寶雞市岐山縣,為秦嶺北麓黃土臺原的一部分,海拔約750米,原上地勢平坦,面積南北長約4公里,東西寬約1.8公里,南靠秦嶺,北臨渭水,東西皆深溝,形勢。
陜西勉縣武侯祠內(nèi)文物豐富,匾聯(lián)層層,碑石林立,古樹名木甚多。現(xiàn)有漢以來各時代碑刻91通、匾聯(lián)62方(副),其他遺存館藏文物65件,古樹名木35株。
在這眾多的文物當中,唐貞元十一年(795)由沈迥撰文,元錫書丹并刻立的《蜀丞相諸葛忠武侯新廟碑銘并序》碑(簡稱《唐碑》)、嘉慶八年皇帝颙琰御書的《忠貫云霄》、晉代石琴、古柏及旱蓮最為珍貴。
其中《唐碑》因其歷史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極高于1979年被國務院公布為&34;,古柏經(jīng)北京林學院專家測定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旱蓮被證實為世界稀有花樹,樹齡400余年。
整個祠廟古柏參天,枝柯茂密,暗香浮動,環(huán)境幽雅,融建筑、園林、雕刻、繪畫、書法、文學于一體,是陜南重要旅游佳地。
1956年,陜西勉縣武侯祠被陜西省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成立機構(gòu)并正式對外開放。
經(jīng)過二十多年的開發(fā)建設,其旅游配套服務設施已基本完善,建有仿古豪華賓館、星級廁所、購物商店、大型生態(tài)停車場等,2003年獲國家AAA級風景旅游景區(qū)。交通十分便利,年接待游客30萬人次。
再加之2007年10月西漢高速公路的全面貫通,前來勉縣武侯祠風景區(qū)訪古探蹤、旅游觀光的游人逐漸增多,雖然武侯祠經(jīng)過多年的保護與建設已形成規(guī)模,但景區(qū)基礎設施建設因資金缺乏而遲遲未能到位,不能滿足旅游發(fā)展的需要。
現(xiàn)在為了滿足游人的需求,進一步發(fā)展旅游產(chǎn)業(yè),作為陜西省重點景區(qū)--定軍山、武侯墓、武侯祠風景名勝區(qū)重要組成部分的勉縣武侯祠。
在勉縣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根據(jù)《陜西省定軍山、武侯墓、祠風景名勝區(qū)修建性詳細規(guī)劃》在核心景區(qū)武侯祠以東,已搬遷農(nóng)戶并征地約50余畝,修建集散廣場、大型生態(tài)停車場、仿古購物街、游客服務中心等其他服務設施。
該項目估算投資約3000余萬元,目前正在實施。該項目建成后,為武侯祠景區(qū)增加了內(nèi)容,擴大了游覽范圍,完善了武侯祠景區(qū)吃、住、行、游、娛、購一條龍服務設施,并通過休閑、吃飯、購物的方式,使游人在原來停留2小時的基礎上翻三番,達到消費的目的,增加了旅游業(yè)收入。
武侯祠山門,重檐飛角,八卦懸頂,高大雄偉,琉璃生輝。進入山門,便見蒼翠柏掩映下的樂樓,此為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重修的重檐滴二滴水歇式建筑,是古代專為祭祀諸葛亮時演戲而建的,故又叫&34;,它坐北朝南,與武侯祠主體建筑方向相反。
戲樓臺口的檐柱上部,各有&34;,上有彩繪生動的戲劇人物空浮雕,從服飾和造型來看,是典型的羌民族文化風格,想必當年的樂樓由美施工修建,以體現(xiàn)了羌文化特征,它的存在為研究漢水流域羌民族文化提供了實物例證。
戲樓前廣場上,有一對明代&34;高聳,每根旗桿中央上部,各安裝有兩個&34;相銜接,雕刻工藝精湛,蔚為壯觀,使廣場又多了幾分威嚴。
牌樓前東、西兩側(cè),有建于明萬歷年間的歇山式&34;因武候祠牌樓是當年經(jīng)&34;(亦稱蜀道開通于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時期)出蜀的必經(jīng)之路,行人至此則&34;,以示對諸葛亮的崇拜和敬仰。
位于東西轅門中軸線上的&34;建于明萬歷十九年(1591年),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果親王重修。
市文化旅游局通知:五丈原景區(qū)自2021年12月23日上午9時起關閉景區(qū),停止一切旅游出借業(yè)務,開放時間零星通知。不便之處請諒解。陜西省五丈原風景名勝管理處2021年12月23日資料來源:Tencent.com2、景區(qū)介紹五丈原景區(qū)位于陜西省。
牌樓為三開間,木結(jié)構(gòu)四柱擎頂,上蓋灰色簡瓦,檐下網(wǎng)眼斗拱,層迭遞減,錯落有致,遠看,高大雄偉,氣勢非凡,正中嵌有一隔,右行雙行隸書,金字&34;,題于同治七年(1868年)。
背書匾額為惜書&34;,最早為清人宋豐綏所題,1961年再次維修時,由當時沔縣一中的教導處主任郭振基左手書法補書。
勉縣武侯祠同其他武侯祠在建筑上有一個不同的地方,就是在山門和大殿中間的軸線上建有一座諸葛亮的撫琴城樓,這無疑是萬歷年間(1573-1620年)大修建時根據(jù)《三國演義》中描寫的諸葛亮設空城計嚇退司馬懿十萬大軍的故事所建。
雖然&34;是《三國演義》文學藝術(shù)的加工虛構(gòu),根本沒有此事,但這個建時故事妙筆生花,結(jié)構(gòu)嚴謹,代代傳播,家喻戶曉,在謳歌諸葛亮睿智方面是個典型的故事,所以,諸葛亮的&34;在中華民族文化歷史上代代傳播,影響深遠,武侯桐內(nèi)也就出現(xiàn)了相應的古跡建筑。
琴樓有城門,城上有垛口,樓下為卷洞式甬道。琴檐懸額&34;琴樓內(nèi)有石榻一張,上置石琴臺,臺邊浮雕雙龍紋飾,臺上置石琴一張,上刻章武元年"(221年)石琴上雖無琴弦,但用手指輕輕敲打,也能發(fā)出清脆的聲音。
忠武侯祠墓志》記載:&34;文革"期間,石琴被人為斷損,雖經(jīng)修復,但再也無音,琴樓室內(nèi)僅存明末清初著名文學家張岱(1597-1679年)的石琴記略木刻文章縱觀整個建筑,雄偉奇特,莊重典雅,觀景思情,使您浮想聯(lián)翩,你似乎看到了諸葛亮還在城樓上鎮(zhèn)定自若、悠閑自得的彈琴。
琴樓兩側(cè),東為鼓樓,西為鐘樓,均為六角攢尖的高臺建筑,據(jù)《武侯祠墓志》記載,鐘樓&34;。
琴樓后便是戟門,為祠內(nèi)陳列兵器之所。古代交戰(zhàn),短兵相接,常用冷兵器有十八種,故稱十八般武藝。它們是:刀、槍、劍、戟、棍、棒、槊、鐺、斧、銊、鏟、鈀、鞭、锏、錘、叉、戈、矛。
戟門,在古代三品以上官員以示顯貴,武侯祠內(nèi)陳設兵器是威嚴顯貴的象征。戟門南為拜殿,又名獻殿,為歷代拜謁和祭祀諸葛亮的殿堂,中軸道正中置一明隆慶年間(1567-1572)所鑄高大方形鐵香爐,高1.87米,重千余斤,拜殿內(nèi)兩側(cè)山墻及正面檐下,明、清各代碑石林立,匾額盈聯(lián)層。
&34;,也稱為&34;,是武侯祠的主體建筑,為歇山式明三暗五間的宮殿建筑,正中門楣上高懸&34;匾額。殿內(nèi)正中神龕上,有諸葛亮的大型彩像,羽扇綸巾,神態(tài)自若,龕下關興、張苞巍然屹立,威武端莊。"
神龕上方,高懸清嘉慶皇帝御書&34;的金匾一方,這是清嘉慶皇帝颙琰于嘉慶八年(1803年)七月親筆書寫御賜的金匾,由沿途各驛站奉旨發(fā)送到沔縣武侯祠安裝保留至今的,屬于武侯祠鎮(zhèn)館之寶之一。
大殿前東西廂房內(nèi),彩塑有當年跟隨諸葛丞相多年南征北伐,并同諸葛亮一起來漢中參戰(zhàn)議政的文臣武將二十尊,他們是蜀漢的精英和功臣。這些塑像造型各異,形態(tài)逼真,使你浮想聯(lián)翩。
大殿兩側(cè)有東西配殿各五間,殿后有東、西兩院,東為&34;,西為&34;觀江樓",站在這里,可以北面遠眺雷公山和天蕩山,西面遠跳陽關南面遠眺定軍山,還可以俯視沔水兩岸,使人心曠神怡。
觀江樓&34;武侯琴亭&34;中軍帳"時,曾此彈琴。
特別是,武侯琴亭旁邊的&34;小廟很有神秘意義,不大的碑亭內(nèi)刻立有一通十分難認的鬼符碑,碑高114厘米、寬56厘米,正中是上下兩個較大的神秘莫測的鬼神符號。
中間上部蓋有一小一大兩方&34;的九疊篆書印,兩邊各有一方會意圖章,象征&34;和&34;,左上有&34;二字,因此,民間一直稱之為&34;,它是何年、何人因為何事而刻立,很難考究。
據(jù)考證,&34;,是指張?zhí)鞄熢诠?42年設立的五斗米道&34;道&34;60年。&34;,是指管理&34;的最高首領,也叫&34;。
據(jù)當?shù)?34;,后稱&34;,即今武候祠西兩里的&34;,這里曾經(jīng)是五斗米。地代代傳說,由于有了張?zhí)鞄煼某霈F(xiàn),歷史上歷次漢江河發(fā)大水,都沒有對武侯祠的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出西廳有&34;、&34;、&34;、&34;、&34;、&34;等。大殿后有&34;,是供奉歷代朝廷為諸葛亮謚封的職位和諸葛亮先祖慈孫的世系牌位的地方。
據(jù)李復心《忠武侯祠墓志》載:漢柏載植于景耀六年(263年)后主劉禪下詔諸葛亮修建祠廟之時,當時給武侯&34;,由于今天武侯祠之地是諸葛亮北伐開始期間的&34;所在地,因此,當時在這里也栽植了64株漢柏,&34;
五丈原在今陜西省岐山縣城南20公里處,高約150米,寬約1公里,長約5公里,三面凌空,兩邊環(huán)水,南有秦嶺屏障,北有渭水自成溝塹,是一處攻退自如的兵家必爭之地。當年諸葛亮六出祁山,取路褒斜道,奪取五丈原,屢次向魏。
但是,由于代遠年湮,滄桑多變,武侯祠的古柏現(xiàn)僅存18株,可仍然是株株挺拔蒼翠,其樹高冠幅和直徑,都與武侯墓的漢柏基本相同。
據(jù)1979年筆者特邀北京林學院陳俊字等專家現(xiàn)場鑒定,確屬漢柏,是貨真價實的蜀漢文物,又一批鎮(zhèn)館之寶。游人每當觀看,莫不驚嘆贊美。
在武侯祠所有花木中,尤其珍貴的是一顆世界稀有的花木--旱蓮,它屬木科木蘭屬植物,樹高約4丈,冠幅約15米,樹干粗似面盆。
每年鮮花盛開之時,滿樹蓮花紅白相間,花呈蝶狀,花蕊略呈粉紅色,酷似蓮花,葉同蓮葉,形色似藕,嬌艷多姿,臨風搖曳,別有一番景致,每年仲春先花后葉,花期半月,由于開出的花和水中的蓮花完全一樣,只是生長在旱地的樹上,所以叫&34;。
五丈原位于今陜西省寶雞市岐山縣。北瞰渭河,西有麥李河,東有石頭河,南靠棋盤山。高聳于渭河沖積平原之上約數(shù)十米。是一背山面水,東、西、北三面路絕的險要所在。因此戰(zhàn)時常成為兩軍必爭之地。五丈原海拔640米,高出。
旱蓮每年5月開始花蕾,經(jīng)過夏、秋、冬三個季節(jié)、十個月孕育,第二年三月份又開花,所以,有人又稱此為&34;樹。
木牛流馬1700多年以來,由于種種歷史原因造成&34;失傳, 使之成為中華古代科技史上一個謎案。
據(jù)王充在《論衡》中記載:魯國木匠名師魯班就為其老母巧工制作過一臺木車馬, 且&34;。
三國演義描述諸葛亮在漢中勉縣黃沙鎮(zhèn)研制&34;這一運輸工具, 用于從山區(qū)險道往前線運送糧草。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34;
《三國志·后主傳》記載: &34;
上述記載明確指出, 木牛流馬確實是諸葛亮的發(fā)明,從木牛流馬使用的時間順序來看, 先有木牛,后有流馬,流馬是木牛的改進版。 勉縣位于陜西省南部,北依秦嶺,南垣巴山,居川、陜、甘要沖。
勉縣的武侯祠是中國修建最早的一座武侯祠,規(guī)模宏大, 建筑雄偉,比成都的武侯祠早半個世紀。
據(jù)陜西省三國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勉縣博物館館長郭清華介紹, 關于&34;的研究,世世代代都有關注評說, 自1986年至今,中國各地探索、復制木牛流馬的也不乏其人, 他們研制的&34;幾乎都是曲柄連桿原理的木腿交替行走, 有的還使用鐵條、鉚釘、甚至螺桿螺母。
據(jù)了解,此次勉縣的征集活動要求設計者在2009年3月1日前, 將制作的&34;演示光盤連同文字說明寄往主辦單位, 4月初將邀請設計者們攜帶實物參加展評活動。
該活動相關負責人稱,希望通過此次面向海內(nèi)外的征集活動, 能推動&34;的研究,使三國文化得到進一步的發(fā)揚。
勉縣武侯祠自駕路線:
1、到達勉縣縣城后,沿108國道向西約5公路可達景區(qū)。
2、從漢中市沿108國道約45公路可達景區(qū)。
3、&34;(G7011)到達勉縣,從&34;出口下高速,沿108國道到達景區(qū)。
4、&34;(G105)達到勉縣,從&34;出口下高速,到達縣城后沿108國道向西約5公路可達景區(qū)。
5、從縣城乘坐3路公交車可直達景區(qū)
本文由nvshiwu發(fā)布,不代表挺會玩兒立場,轉(zhuǎn)載聯(lián)系作者并注明出處:http://m.mujiusi.com/gonglue/6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