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凡是文人雅士,都癡迷于游歷名川大山,以此來頤養性情、豐富見識、增長閱歷。安徽南部有這樣一座山,它山體雄壯挺拔,植被繁密,景色秀美,仙氣繚繞,原名九子山。李白與友人初次登臨此地,感嘆這巍峨聳立的九座山峰好似盛開的蓮花,便賦詩一首,贊譽其“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從此“九子山”便更名為“九華山”。
九華山,古稱陵陽山、九子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境內,素有“東南第一山”之稱,傳說因唐朝李白《望九華贈青陽韋仲堪》詩:“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而更名為“九華山”。相傳為地藏菩薩應化的道場,佛教認為地藏菩薩是“大孝”和“大愿”的象征。九華山與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并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九華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境內,是以佛教文化和自然與人文勝景為特色的山岳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國家首批5A級旅游景區、國家首批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地。景區規劃面積120平方公里,保護面積174平方公里,由11。
九華山天開神奇,清麗脫俗,是大自然造化的精品,有“蓮花佛國”之稱。境內群峰競秀,怪石林立,九大主峰如九朵蓮花,千姿百態,各具神韻。連綿山峰形成的天然睡佛,成為自然景觀與佛教文化有機融合的典范。景區內處處清溪幽潭、飛瀑流泉,構成了一幅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畫卷。還有云海、日出、霧淞、佛光等自然奇觀,九華山主要山峰簡介,氣象萬千,美不勝收,素有“秀甲江南”之譽。
九華山以地藏菩薩道場馳名天下,享譽海內外。公元719年,新羅國(韓國)王子金喬覺渡海來唐,卓錫九華,苦心修行75載,99歲圓寂,因其生前逝后各種瑞相酷似佛經中記載的地藏菩薩,僧眾尊他為地藏菩薩應世,九華山遂辟為地藏菩薩道場。受地藏菩薩“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宏愿感召,自唐以來,寺院日增,僧眾云集,香火之盛甲于天下。
景點簡介:九華山天開神奇,清麗脫俗,是大自然造化的精品,有“蓮花佛國”之稱。境內群峰競秀,怪石林立,九大主峰如九朵蓮花,千姿百態,各具神韻。連綿山峰形成的天然睡佛,成為自然景觀與佛教文化有機融合的典范。景區內處。
九華山現存寺廟99座,僧尼近千人,佛像萬余尊。長期以來,各大寺廟佛事頻繁,晨鐘暮鼓,梵音裊裊,朝山禮佛的教徒信眾絡繹不絕。九華山歷代高僧輩出,從唐至今自然形成了15尊肉身,現有5尊可供觀瞻,其中明代無瑕和尚肉身被崇禎皇帝敕封為“應身菩薩”,1999年1月發現的仁義師太肉身是世界上唯一的比丘尼肉身。在氣候常年濕潤的自然條件下,肉身不腐已成為生命科學之謎,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更為九華山增添了一分莊嚴神秘的色彩。
九華山文化底蘊深厚。晉唐以來,陶淵明、李白、費冠卿、杜牧、蘇東坡、王安石等文壇大儒游歷于此,吟誦出一首首千古絕唱,黃賓虹、張大千、劉海粟、李可染等丹青巨匠揮毫潑墨,留下了一幅幅傳世佳作。唐代大詩人李白三上九華,寫下了數十首贊美九華山的不朽詩篇,尤其是“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的詩句,成了九華山的“定名篇”。九華山現存文物2000多件,歷代名人雅士的詩詞歌賦500多篇,書院、書堂遺址20多處,其中唐代貝葉經、明代大藏經、血經,明萬歷皇帝圣旨和清康熙、乾隆墨跡等堪稱稀世珍寶。
九華山是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國家5A級旅游景區。九華山古稱陵陽山、九子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境內,素有“東南第一山”之稱。北俯長江,南望黃山,東臨太平湖,西接池陽,綿亙一百余。
九華山所在區域就是中國皖南古民居的集中展示地,馬頭墻、小青瓦、白粉壁是中國徽派建筑的最大特征,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為典型,被譽為“徽州古建筑三絕”為中外建筑界所嘆服。九華街建筑群位于九華冰斗內,以化城寺為中心建設的具有徽派建筑形式的民居群落,現為九華山世界地質公園游人集散地。
九華山自然風光秀麗絕倫,人文建筑物豐富,擁有相當高的可玩性,景區內部的基礎設施很健全,適合游玩。九華山簡介九華山古稱陵陽山、九子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境內,素有“東南第一山”之稱。
擺渡島航,風景導航,你我一起看世界。
本文由nvshiwu發布,不代表挺會玩兒立場,轉載聯系作者并注明出處:http://m.mujiusi.com/gonglue/7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