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周末,天氣十分晴好,吳教授在我們“桿子群”中提議:“周末去古大同游玩有人響應沒有?”“響應!”我第一個報了名。接著,正在潛水的桿子們紛紛露頭示意,一拍即合。
小學時,學校組織野外拉練,五六個學生一小組,備齊鍋盤碗盞,帶足菜米油鹽——不錯,就是菜米油鹽,因為山里多的是柴,不需要帶——找個寬敞的地方就壘灶生火做飯,明明是些半生不熟的夾生飯,卻吃得津津有味,硬說比媽媽做的還好吃。后來又在皇姑山下的澧縣一中就讀,周末回家也常走山路,但始終不知道三座山是在哪里分界的。
印象中的古大同的標志性建筑,仿佛就是幾塊高大的石碑,和緊倚著石碑橫堆著的許多粗大的木材,木材之間留出一條逶迤的通道,盡頭是一座用理石鑲嵌而成的大門框,大門古樸而滄桑,里面沒有和尚沒有尼姑,也沒有管理人員。原因是曾被人當做“四舊”搗毀了,后來改成了津市林業管理辦事處。
就近備齊副食礦泉水作為給養,見上山坡度太大,只得輕衣簡行,如行者一般。
本來選擇的是晴天,不料天公違約,進山就隱晦了,冷風在兩邊高大的森林間肆意亂竄,刮在臉上冷嗖嗖的,為了御寒,大家如脫韁之馬,“噢噢噢”大呼幾聲,山便靈動起來,伴著裊裊的余音,我們一路飛奔,一會兒功夫就氣喘吁吁,汗流浹背了。
放慢了腳步,才發現這里的樹大得出奇,需三個人四個人方能合圍而抱的比比皆是,松樹、杉樹、樟樹、桂花樹、棕櫚樹……品種繁多,應有盡有。慢慢地,樹上低垂的紙條上飄起了五顏六色的祈福帶,愈來愈密,千年古剎佛教圣地古大同寺逐漸揭開了神秘的面紗:這已經完全不是記憶中的模樣,昔日的破敗已經完全被修葺一新。
寺前的舍利塔形如放大版的鐵拐李的酒葫蘆,獨立而高聳。周有塔林依勢而立。寺內香煙裊裊,佛韻悠悠,雖然聽不清究竟是什么唱詞,但其悅耳的旋律足以讓人內心空靈,清凈安寧——虔誠,無需教誨,此時便可自然領悟。
三圣殿后是觀音殿,大廳上,觀音左手托凈瓶,右手執佛塵,佛絳輕彈,將人間所有的不如意化解得一干二凈,一切善緣自此而生。廳后,有千手觀音,觀音菩薩端坐蓮花寶壇上,慈眉善目,溫潤如玉,一千只手,各具精神,讓你相信,無論你身處何方,只要遇到困難,菩薩定能及時相救,助你走出困境,步入坦途。
繼續深入是后殿,直達鐘鼓樓,鐘鼓樓是整個寺院信號臺,起居飲食聽鐘鼓,大型祭典助勢威,鐘鼓一響,余韻奉和,給大同山注入一脈溫婉的生機。
找一平臺,我們分發給養,幾瓶啤酒助興,我們談興大發,我們談古大同,談皇姑山,談關山,你一言我一語,居然弄清了三座山的一些掌故。
原來古大同屬于寺,寺主是和尚或者尼姑,他們信奉的是他國傳入的佛教,相信修行修心,矢志不渝,皆可修煉成佛。
關山之上有一個中武當,屬于道觀,信奉道教,主張無為和齊物,無物無我無待而達逍遙之境,最高境界是修道成仙。
想想這“齊物”是否與“大同”含義一致呢?
再把這三座山加起來看就有些意思了,大同山信佛(釋迦牟尼),關山信道,皇姑山信儒,這不就是儒釋道三家并立么?唐朝繁華,正源于此!
這是巧合,還是津澧一帶自古就有世外高人,將三座山的功能開發得如此超凡脫俗呢?我想,應該是確有高人!
話題又轉到這些道觀寺廟為什么都不建在山頂上呢?答案是,倘若建在山頂,它的背后就沒有靠山了!
哦,靠山靠山,原來如此。
……
雖談興正濃,但天色已晚,我們不得不悵然而歸……
本文由nvshiwu發布,不代表挺會玩兒立場,轉載聯系作者并注明出處:http://m.mujiusi.com/gonglue/7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