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壩,即用于排除城內積水的古城涵,分別位于古城東北拐和西北拐。清光緒《壽州志·營建》載,明代以前,古城城涵的作用就是排泄內澇,與其他城涵設置沒有區別。后來因古城洪水連年,城涵常被城內積水吞沒毀壞,致使涵閘啟閉失控,有時還有洪水倒灌入城的危險。明萬歷元年(1573年),“知州楊澗修涵洞,蓋泄市圃中潴水,已則堅閉之,以防外水浸灌。其一在城西南,地勢稍峻,近塞弗通,而東北并西北者,則今存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記錄檔案》記載兩涵道情狀:“涵洞方體,寬0.6米,深0.8米,長50米,其一端連接內河,另一端通城外,經過城墻石堤部分深1 5米。”現存涵洞,由城墻下的涵道和地面部分的月壩兩部分組成。清光緒《壽州志·城郭》載:“乾隆二十年,知州劉煥重修(城墻),并修涵洞,創建月壩。”所謂月壩,即以城內涵段之轉角角頂為圓心,向上建筑磚石結構的圓筒狀壩墻,其直徑7.7米,壁厚0.5米,月壩與城墻等高,以防止水從月壩溢出。周圍又圍護以厚實的堤坡,遠遠看去像個小山包。月壩內設石階,可沿級遞下,壩底涵溝上砌磚旋,設閘數道。
本文由nvshiwu發布,不代表挺會玩兒立場,轉載聯系作者并注明出處:http://m.mujiusi.com/gonglue/8121.html